空间太阳能电站:电动汽车或能随时随地充电,不再有“断粮”之忧

2021-03-08 08:38  来源:科技日报  浏览: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电动汽车或将告别因电量耗尽在高速上“趴窝”的悲剧。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表示,如果我国建成空间太阳能电站,电动汽车或能随时随地充电,不再有“断粮”之忧。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曾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我国已在开展太阳能电站具体研究工作,其在技术原理上已没有太大问题。

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已普及,但太阳能在地面的利用率并不高,其会受大气、天气、时段等影响,同时能量密度变化巨大,很不稳定。

而宇宙中的太阳能却非常充裕。庞之浩说,如果在大约3.6万公里高度的地球同步轨道上建设太阳能电站,太阳光线不会被大气削弱,也不受季节、昼夜变化影响,99%的时间内可稳定接收太阳辐射,且其强度是地面的6倍以上。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究员王立表示,与化石能源相比,空间太阳能是一种高效、持久、清洁的能源。在宇宙运行的空间太阳能电站可以大规模收集、转化太阳能,并以无线方式将电能稳定传输到地面电网,发电量与地面核电站相当。

庞之浩说,空间太阳能电站发展的核心应用目标,是为地面提供大规模商业化的电力供给。由于覆盖面积广、电力传输灵活,该技术能对偏远地区、受灾地区以及重要设施等进行定向或移动供电,为改善电力能源结构及供电方式提供创新方案,社会效益极高。

空间太阳能电站还能为“可视”范围内的航天器供电,使航天器摆脱巨大的太阳能电池翼,并大大增加功率水平、控制精度,还能作为深空探测能源系统的候选方案。未来还可以利用它进行空间燃料生产以及空间加工制造,实现空间工业发展。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了解到,我国自2008年起将空间太阳能电站研发工作纳入国家先期研究规划。近年来,提出了平台非聚光型、二次对称聚光型、多旋转关节以及球型能量收集阵列等空间太阳能电站方案,同时在无线能量传输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步。当前,我国在空间太阳能电站研究方面初步实现从“跟跑”到“并跑”,成为国际上推动空间太阳能电站发展的重要力量。

不过,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建设面临重大技术挑战,其在重量、尺度方面远超现有航天设施,被称为新时期航天和能源领域的“曼哈顿工程”。从建设到运营,都需要巨额投资、广阔市场及环境、政策等因素配合。

目前,国内已有几十家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在进行空间超高压发电输电、高效无线能量传输、超大型空间结构在轨装配等关键技术的研究。2019年,我国首个空间太阳能电站实验基地在重庆启动建设,名为“逐日工程”的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项目也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启动。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研究表明:铝阳极电池可使太阳能储能成本变得更低

研究表明:铝阳极电池可使太阳能储能成本变得更低

采集绿色太阳能的挑战之一是如何在没有太阳的时候储存这些能源。虽然近年来采集太阳能的成本已经显著下降,但通过电池组和其他方法存储这些能量的成本并没有那么快跟随下降。来自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低成本的材料来制造可充电电池,以使能源存储更加实惠。
重点盘点光伏发电的八大优势!

重点盘点光伏发电的八大优势!

光伏发电原理简单,没有机械运动,不消耗燃料,不排放包括温室气体在内的任何物质,无噪声、无污染。只要有太阳能就能通光电转换发电,而且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与传统能源相比,太阳能可以称为最清洁、可持续的能源类型。
科学家发现由头发制成的“碳纳米点”提高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

科学家发现由头发制成的“碳纳米点”提高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

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由于效率的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已经成为可再生能源领域一项非常有前景的技术,其性能很快就能与目前广泛使用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相媲美,甚至超过后者。然而,阻碍它们发展的是内在的不稳定性问题和对要素的脆弱性,这阻碍了它们的主流应用。澳大利亚的科学家们相信,他们可能已经找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这隐藏在当地理发店地板上扫起的头发中。
美国宇航局

美国宇航局"Lucy"航天器巨型太阳能电池板部署测试顺利进行

美国宇航局目前正在研制一个名为 "Lucy"的航天器,并宣布已经成功完成了两个太阳能电池板的热真空测试,这是检查准备发射的关键部件的最后一步。"Lucy"号将于今年秋季发射。该航天器拥有巨大的太阳能电池板,当它们连接并完全展开时,可以覆盖一栋五层楼的建筑。
青岛能源所揭示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电荷传输新机制

青岛能源所揭示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电荷传输新机制

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由于具有轻量化、柔性、可溶液法大面积制备等优点,成为光伏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尤其是2015年新型非富勒烯受体的出现,推动了OSCs的发展。目前报道的绝大多数的高性能电池均是基于~100 nm的捕光层材料。但在面向应用的大面积器件的印刷制备中,OSCs捕光层厚度是关键问题。随着膜厚的增加,捕光层内电荷的复合损失显著增加,电池效率迅速下降。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能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