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中国GDP预期增长6%以上。此前一年,因疫情带来巨大不确定性,官方未设全年增速具体目标。
“去年情况有其特殊性,并不具有普适意义。”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向记者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仍对GDP增速目标进行了设定,显示出政策对稳增长、稳就业、保民生的重视。更重要的是,这也与疫情前往年的增速目标设定保持了稳定性和一致性。
不过,政府工作报告重提GDP增长目标,并不意味着速度将成为中国经济复苏过程中的核心诉求。
此前市场普遍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在8%左右,与之相比,“6%以上”的目标显然更为“低调”。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的话说,这一提法“非常冷静和恳切”。
观察认为,此举体现了底线思维的考量,也折射出当下中国设定增长目标旨在引导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为各领域发展提供有效支撑,而非一味求快。
明确了“要增长但不唯增长”的原则后,便不难看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无论在目标设定,还是工作部署方面,都围绕一个中心——提高发展质量。
对于民生的关注是一例。
高质量发展是宏大的国家目标,也是有温度的民生许诺。从数据角度看,相比更“容易”完成的增长目标,政府工作报告在民生指标的设置上显得更加“严苛”。
例如,报告提出今年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显著高于去年900万人以上的目标。此外,城镇调查失业率、物价等目标也回到了与疫情前基本相当的水准。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认为,这体现了中国进一步强化对民生的关切、对微观的呵护和对全面发展问题的统筹兼顾。这是一种与眼下全球格局和新冠疫情冲击相适应的思路,意味着中国在谋求增长反弹同时,更追求增长所创造的就业机会和福祉改善。
对于创新的重视亦是如此。
高质量发展要靠创新,唯有坚持创新驱动,才能为经济培育新动能、打开新天地。这一点,在中国已成为共识。
为此,政府工作报告推出一系列实招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包括设定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的目标,提高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为100%等。
在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眼里,上述措施堪称“顶格扶持”。他认为,在强有力的指引和激励下,中国科创产业将展现更强创新活力,为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不失时机力推改革,更是发展质量优先的体现。
“新发展格局必须是一种改革深化格局。”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说,只有依靠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才能不断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补齐经济发展的短板弱项,为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系列重点领域改革被提上日程,包括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推进能源、交通、电信等基础性行业改革,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等。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认为,在今年稳增长压力不大的情况下,用好宝贵时间窗口,集中力量推进改革创新,将为中国未来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