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平说,制造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强大造血功能的产业,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9年,我国第二产业(主要为制造业)GDP贡献率为39.2%,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制造业对经济复苏和增长贡献率凸显(2020年前三季度,第二产业贡献率分别达53.9%、60.8%、47.7%),成为我国经济较快恢复的引擎。然而,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出现“外流”趋势。由于我国制造业长期面临电力成本居高不下的局面,加之近几年劳动力成本升高等因素影响,我国制造业不断向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和印度、孟加拉等南亚国家转移,导致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下降。
近年来我国一般工商业电价均为0.751元/千瓦时,大工业电价平均为0.662元/千瓦时。2019年我国工业用电量约4.871万亿瓦,用电成本约3.093万亿元,工业用电成本与工业GDP的比例为8%,远超美国的1.82%。加快电力改革,进一步降低工业用电价格,降低制造业生产成本,巩固我国制造业产品价格优势,是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李湘平说,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具有较大空间。如果全国工业用电价格普降5分/千瓦时,2021年可以为我国工业降低成本2595亿元(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按3.1%),可以达到大幅降低制造成本目的。
对此,中国已有行动。2021年1月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促进制造业稳增长的措施,稳定经济发展的基本盘,推动降低制造业用电成本和企业电信资费,全部放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2021年各省市虽然开始了新一轮“降电价”,但降价幅度不大,降价后电价仍然偏高,与美国电价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李湘平认为,基于电价是制造业最为敏感的生产要素,“降电价”在降低制造业成本、提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信心等方面效果明显,建议我国应加快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降低制造业电价,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