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科学家攻克锂电池寿命顽疾:1700次充放电后容量高达95%

2021-03-11 11:12  来源:快科技  浏览:  

作为数码产品、新能源电池的重要基础支撑,对于锂电池技术的实质性突破,不少人都在期盼。据报道,第一块现代锂电池的发明地日本,终于取得重要进展。具体来说,日本北陆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教授Noriyoshi Matsumi带领团队开发了一种由双亚氨基-萘醌-对亚苯基共聚物制造的新型粘合剂,它可以实质性提升多次充电循环中保持容量的能力。

Noriyoshi教授介绍,新型共聚物作为粘合剂的电池经过1700次充放电仍能保持95%的容量,而传统PVDF粘合剂(聚偏二氟乙烯,主要用于延缓电池负极石墨的退化)约500次循环后,仅剩原始容量的65%。

教授指出,该技术商用后,可增强消费者购买昂贵锂电产品的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就表彰了吉野彰等在内的三位为锂电池做出开创性研究的科学家。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大连化物所研制出新型“双高”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混合储能器件

大连化物所研制出新型“双高”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混合储能器件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维材料化学与能源应用研究组研究员吴忠帅团队在混合型电化学储能器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构建了具有与锂离子电池类似工作机理的摇椅式电池—超级电容器混合储能器件,并通过电极容量和动力学“双匹配”策略,同时实现了器件的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双高”)。
大连化物所等基于在线表界面表征发现储能电极的表面效应

大连化物所等基于在线表界面表征发现储能电极的表面效应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傅强团队与大连化物所二维材料化学与能源应用研究组研究员吴忠帅、储能技术研究部研究员李先锋,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陈立桅,浙江大学教授高超和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吴川等合作,在电化学储能过程原位在线(Operando)表界面表征研究中取得进展,首次准确阐明铝离子电池充电机制,并发现储能电极存在的表面效应。
麻省理工发现了一种新型电解质,可实现更持久更强大的锂离子电池

麻省理工发现了一种新型电解质,可实现更持久更强大的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使我们现在认为理所当然的轻量级电子设备成为可能,也使电动汽车快速发展成为可能。但是,世界各地研究人员正在继续挑战极限,以实现更高能量密度,即在给定质量材料中可以储存更多能量,从而提高现有设备性能,并有可能实现新应用,如长距离无人机和机器人。
东京电力开发并开始售卖AI蓄电池控制系统

东京电力开发并开始售卖AI蓄电池控制系统

东京电力集团的Energy Gateway和Informetis于2月25 日,开始售卖共同开发的面向蓄电池制造商的“蓄电池AI最佳控制系统”。
大圆柱电池能否成为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主流

大圆柱电池能否成为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主流

近日,比克电池分享4680电池引发热议,圆柱电池关注度提高。大圆柱电池性能进一步提升,或将成为下一代圆柱的主流。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能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