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纳米所设计出基于离子液体的锂电池安全电解液

2021-04-07 16:23  来源: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浏览:  

锂金属负极因其高的理论比容量(3860 mA h g-1)、低的电化学电位(-3.04 V vs. 标准氢电极)和低的密度(0.59 g cm-3),备受青睐,成为新一代颇具前景的高能量密度负极材料。实际应用中,它们仍存在尚未解决的问题:商业有机电解液在锂金属表面形成不稳定的固体电解质中间相(SEI),以及锂枝晶和死锂的生成,会持续消耗电解液,导致电池性能下降;持续生长的锂枝晶会刺穿隔膜,导致电池发生内短路从而引起热失控,同时传统碳酸酯类有机电解液极易参与燃烧反应,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吴晓东团队设计出一种基于不燃的离子液体和低粘度的氢氟醚稀释剂的局部高浓度电解液,可以改善离子液体本身存在的粘度高、隔膜浸润性差、离子电导率低、成本高的缺点;并可以保证电解液本身的阻燃性和高的电化学窗口,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该工作通过研究和调控锂离子溶剂化结构,使得锂离子溶剂化层中主要由FSI-阴离子构成,有利于促进阴离子在锂金属负极表面优先分解形成稳定的无机SEI层,从而获得均匀致密的锂沉积形貌。采用该类电解液的锂金属电池表现出优异的倍率和长循环性能。

相关研究成果以Intrinsically Nonflammable Ionic Liquid-Based Localized Highly Concentrated Electrolytes Enable High-Performance Li-Metal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DOI: 10.1002/aenm.202003752)上。苏州纳米所2020级博士生王志诚为论文第一作者,苏州纳米所研究员吴晓东、副研究员许晶晶,以及苏州大学副教授胡建臣为论文通讯作者。


图1.局部高浓度离子液体基电解液物理化学性质及锂离子溶剂化结构分析


图2.不同电解液中锂金属沉积形貌及锂金属电池电化学性能对比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新型聚合物电池诞生 充电速度比锂离子电池快10倍

新型聚合物电池诞生 充电速度比锂离子电池快10倍

很难想象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没有锂离子电池。它们主导了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小规格电池市场,也普遍用于电动汽车。与此同时,锂离子电池也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包括:在低温下存在潜在的火灾隐患和性能下降;以及废旧电池处理对环境的影响相当大。
研究发现内共生氮化锂/纤维素层可延长锂金属负极循环寿命

研究发现内共生氮化锂/纤维素层可延长锂金属负极循环寿命

锂金属具有理论容量密度高(3860 mAh/g)、电化学电势低(-3.040 V vs. SHE)等特点,是理想的高能量密度电池负极。然而锂金属活性高,容易与传统电解质发生不可控的副反应,形成固态电解质界面层(SEI)的化学和机械稳定性较差:一方面,循环过程中SEI的反复破裂会加速死锂的形成和不可逆的活性锂/电解质损失;另一方面,溶剂诱导形成的SEI机械性能较差,不足以抑制锂枝晶的生长,导致枝晶刺穿隔膜造成电池短路。
研究提出利用缺陷位点锚定金属单原子实现对锂离子动力学催化

研究提出利用缺陷位点锚定金属单原子实现对锂离子动力学催化

便携式智能器件与长续航动力汽车的发展对可充电的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出了更高要求。金属锂电池因其高比容量(3860 mA h g-1)和较低的标准电压而受到关注,是理想的高能量密度负极材料。然而,锂金属电池的实际应用仍面临不可控的锂离子动力学问题,如不可控的锂沉积和溶解行为、固态电解质中间相(SEI)界面的反复生成和变形以及体积膨胀等,这会引起严重的锂枝晶问题并缩短锂金属循环寿命。
比亚迪销售政策大转变 最早下半年销售自产车用锂电池

比亚迪销售政策大转变 最早下半年销售自产车用锂电池

比亚迪汽车最早今年下半年开始将向其他公司销售车用锂电池,相关转变也意味着他们在销售政策上出现了重要转折,因为比亚迪的电池此前多数是供给相关合资企业以及商用车生产商,很少对外大规模销售。
我所发现内共生氮化锂/纤维素层可延长锂金属负极循环寿命

我所发现内共生氮化锂/纤维素层可延长锂金属负极循环寿命

近日,我所储能技术研究部(DNL17)李先锋研究员、张洪章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具有长循环寿命的锂金属电池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推荐阅读

热文

Copyright © 能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