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由头发制成的“碳纳米点”提高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

2021-04-09 08:37  来源:cnBeta.COM  浏览:  

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由于效率的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已经成为可再生能源领域一项非常有前景的技术,其性能很快就能与目前广泛使用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相媲美,甚至超过后者。然而,阻碍它们发展的是内在的不稳定性问题和对要素的脆弱性,这阻碍了它们的主流应用。澳大利亚的科学家们相信,他们可能已经找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这隐藏在当地理发店地板上扫起的头发中。

这一太阳能电池研究的突破实际上源于昆士兰科技大学早期开展的工作,科学家们能够利用理发店的人类头发来帮助制造柔性OLED显示屏。这项技术的关键在于,头发中含有丰富的碳和氮,在工程发光粒子时,这些都是有价值的特性。科学家们在240 °C(464 °F)的温度下燃烧头发,将其分解并还原成分子结构中同时嵌入碳和氮的材料。

这些由此产生的碳纳米点引起了同为昆士兰科技大学从事钙钛矿研究的科学家的兴趣,他们出于好奇,决定将其整合到太阳能电池中。在这样做的过程中,该团队发现,纳米点在钙钛矿表面形成了一个波浪状的层,它起到了保护缓冲的作用,以保持其功能。

"它形成了一种保护层,一种盔甲,"领导这项研究的王红霞教授说。"它保护了钙钛矿材料免受水分或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对材料造成损害。"

除了提高稳定性方面,科学家们报告说,将碳纳米点融入到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还提高了功率转换效率。除了提升稳定性和性能外,由理发店废料制成的碳纳米点还有望为可能成为下一代太阳能电池的关键组件的低成本和可持续制造工艺。

"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最大的挑战是解决器件的稳定性,使其能够工作20年或更长时间,以及开发一种适合大规模生产的制造方法。"王红霞教授说。"目前,所有报道的高性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都是在湿度和氧气含量极低的可控环境下制造的,电池面积非常小,实际上无法实现商业化。为了使该技术具有商业可行性,需要克服制造高效大面积、稳定、柔性、低成本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板的挑战。"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意大利研究太阳能电池内部的超快能源转换机理

意大利研究太阳能电池内部的超快能源转换机理

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CNR)下属的超导体、创新材料与器件研究所(CNR-SPIN)、材料研究所(CNR-IOM)、纳米科学研究所(CNR-NANO)、物质结构研究所(CNR-ISM)与热那亚大学、米兰理工大学、米兰大学合作开展了一项关于太阳能电池内部的超快能源转换机理的研究,旨在加强对非常小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基本物理现象与太阳能转化过程的理解,以获得效率更高的电池。相关成果发表在《Small》杂志上。
宁波材料所在超轻超柔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中取得进展

宁波材料所在超轻超柔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中取得进展

轻薄柔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是新一代电源的理想选择之一,特别是对于可穿戴电子系统(如电子纺织品和合成皮肤)。有机光伏材料的高消光系数和良好的延展性容许电池变得很薄(通常低于300nm),且与超薄塑料衬底具有良好兼容性。新材料和新工艺的不断涌现,使得刚性OSCs的能量转换效率(PCE)得到迅速提高,但超薄超轻OSCs的发展仍然滞后,限制了其在机械柔性方面的独特优势。
宇航员太空行走完成了空间站太阳能电池阵列的第二次安装

宇航员太空行走完成了空间站太阳能电池阵列的第二次安装

NASA宇航员Shane Kimbrough和欧空局(European Space Agency)宇航员Thomas Pesquet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2点37分,经过6小时45分钟,结束了他们的太空行走。在今年国际空间站外的第九次太空行走中,这两名宇航员在空间站主干桁架结构(P6)左侧(端口)的远端安装和部署了一个新的国际空间站滚出式太阳能阵列(iROSA)。
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再次进行太空行走 更换太阳能板

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再次进行太空行走 更换太阳能板

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进行了第二次太空行走,以安装新太阳能电池板。据报道,上周,法国宇航员佩斯凯和美国宇航员金布罗试着展开一组高科技太阳能电池板中的第一个,但宇航服和其他问题阻碍了其工作。金布罗宇航服的显示控制面板出现故障,他不得不返回气闸对其进行重置。
国家纳米中心等在低驱动力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电荷产生机理研究中获进展

国家纳米中心等在低驱动力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电荷产生机理研究中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朱凌云、魏志祥与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易院平合作,在低驱动力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电荷产生机理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Small Exciton Binding Energies Enabling Direct Charge Photogeneration Towards Low-Driving-Force Organic Solar Cells为题,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杂志上,并被选为Hot paper。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能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