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多个产煤省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相继发布,记者梳理发现,经历了“十三五”时期的蜕变,“十四五”各产煤省份在煤炭领域的发展各有侧重,不过推动清洁高效利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等主基调并未改变,在坚持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各产煤省份的煤炭发展脉络也日渐清晰。
持续优化煤炭产业结构
首先聚焦内蒙古、陕西两个产煤重地。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蒙陕两省(区)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分别为10.01亿吨和6.79亿吨,位列全国的二、三位。根据两省区规划中提出的目标,内蒙古未来煤炭产能将动态稳定在13亿吨左右,陕西省到2025年原煤产量将达到7.4亿吨。
其实不仅是目标产能方面的变化。近年来我国煤炭行业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十四五”时期蒙陕两省(区)的煤炭工业亦是多箭齐发。
内蒙古提出,将引导60万吨/年以下煤矿及水、火、瓦斯等重大灾害并存的老旧矿井有序退出,煤矿单矿平均产能提高到300万吨/年以上,提高优质产能占比。
同时,内蒙古将实施控煤减碳工程,有序释放煤炭先进产能。实施能源综合利用升级改造,加强煤炭分级分质利用,推进煤基多联产示范,加大煤矸石、洗中煤、煤泥综合利用,加快冷热电气一体化建设,构建工业园区能源“动力岛”。坚持绿色化、精细化、循环化导向,以鄂尔多斯地区为重点,适度发展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产业。
陕西省在规划中明确,将持续优化煤炭产业结构,推进转化项目配套和资源接续的现代化矿井建设,推动大型煤矿智能化改造,打造绿色智能煤矿集群。并将推动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有序推进煤炭分级分质梯级利用、煤油共炼等示范工程,发展高端化、差异化聚烯烃产品,合理控制煤制乙二醇规模,突破煤制芳烃技术瓶颈,推动向下游聚酯、工程塑料、特种橡胶、高分子复合材料等高附加值产业延伸,带动相关专用化学品和医药中间体、高端碳材料、服装面料、化纤包装等产业一体化发展。
此外,一些煤炭产能相对较小的省份则根据实际情况,对省内煤炭工业的发展量体裁衣。如甘肃在规划中指出,将推进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低碳集约化利用,加速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精细煤化工转型升级,有效提升煤基产品附加值,打造煤基多联产循环经济体系。并将加快煤炭资源绿色高效开发。到2025年,力争全省煤炭产能达到9000万吨/年,煤炭供应有进有出、平衡有余。
宁夏则提出,将建设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推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与吴忠太阳山开发区一体化发展,打造千亿级煤化工产业集群,高水平建设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实施煤制油质量效益提升工程,加快高碳醇、费托蜡、润滑油等下游产品和技术开发。到2025年,全区现代煤化工产能超过1500万吨,煤炭产能达到1.3亿吨。
推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
记者注意到,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推动矿区生态文明建设已逐渐成为煤矿企业间的共识。从目前已发布的各省份规划来看,“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等已成为规划中的高频词汇。
“在鄂尔多斯、乌海、锡林浩特等采煤沉陷区、露天煤矿和排土场建设光伏电站,在上海庙、棋盘井等地区建设一批煤炭绿色开采试点示范矿井,促进矿区能源转型和生态修复。”内蒙古在规划中提出。
同时,内蒙古还将实施乌海等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落实煤矿企业治理责任,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矿区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
另外,陕西省表示,将扎实推进澄城县、王益区等国家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扎实推进榆林采煤沉陷区土地复垦整理、淤地坝高产农田建设,增加全省耕地面积;甘肃明确,将深入推进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宁夏则指出,将推进贺兰山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及环境综合整治。
对此,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日前发布的《2020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指出,“十四五”煤炭工业将推动矿区生态文明建设,并将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支持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价值。同时,将根据经济性、技术可行性和生态环境容量适度发展现代煤化工,发挥煤炭的工业原料功能,有效替代油气资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聚焦煤炭产供储销体系建设
“推进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这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2020年工作回顾时,对能源行业取得成绩的肯定。据了解,提高煤炭储备能力是保障能源安全和强化煤炭兜底作用的体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十四五”时期,多个产煤省份也持续加码煤炭产供储销体系的建设。
甘肃首先明确,将支持平凉至陇南煤炭运输通道建设,满足陇东煤炭外运川渝等地区需求。推动嘉策铁路电气化改造、酒额铁路建设,提升北煤南运、蒙煤内运通道转运能力。大力推进煤炭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加强运行调节,保障煤炭安全稳定供应。
与此同时,甘肃还将推进白银千万吨煤炭储运交易转化基地建设。并将依托现有酒嘉多式联运物流园建设河西煤炭集散基地,建设金昌、嘉峪关储煤基地,保障河西地区用能安全。完善甘肃煤炭交易中心功能,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覆盖全省、链接西北的现代煤炭交易体系。
目光投向其他产煤省份。内蒙古提出,将完善集疏运系统,推进“公转铁”,提升既有煤运通道综合效益;四川提出将推进煤矿现代化改造,建设煤炭储备基地,健全煤炭保障体系;宁夏则表示,加快煤炭专用线和转运设施建设,打通连接蒙西及周边口岸、煤炭基地干线铁路联络线,实施既有煤炭通道扩能改造,提升能源存储消纳能力。持续增强煤炭储备能力,推进宁夏能源(煤炭)物流交易中心建设。
持续优化煤炭产业结构
首先聚焦内蒙古、陕西两个产煤重地。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蒙陕两省(区)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分别为10.01亿吨和6.79亿吨,位列全国的二、三位。根据两省区规划中提出的目标,内蒙古未来煤炭产能将动态稳定在13亿吨左右,陕西省到2025年原煤产量将达到7.4亿吨。
其实不仅是目标产能方面的变化。近年来我国煤炭行业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十四五”时期蒙陕两省(区)的煤炭工业亦是多箭齐发。
内蒙古提出,将引导60万吨/年以下煤矿及水、火、瓦斯等重大灾害并存的老旧矿井有序退出,煤矿单矿平均产能提高到300万吨/年以上,提高优质产能占比。
同时,内蒙古将实施控煤减碳工程,有序释放煤炭先进产能。实施能源综合利用升级改造,加强煤炭分级分质利用,推进煤基多联产示范,加大煤矸石、洗中煤、煤泥综合利用,加快冷热电气一体化建设,构建工业园区能源“动力岛”。坚持绿色化、精细化、循环化导向,以鄂尔多斯地区为重点,适度发展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产业。
陕西省在规划中明确,将持续优化煤炭产业结构,推进转化项目配套和资源接续的现代化矿井建设,推动大型煤矿智能化改造,打造绿色智能煤矿集群。并将推动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有序推进煤炭分级分质梯级利用、煤油共炼等示范工程,发展高端化、差异化聚烯烃产品,合理控制煤制乙二醇规模,突破煤制芳烃技术瓶颈,推动向下游聚酯、工程塑料、特种橡胶、高分子复合材料等高附加值产业延伸,带动相关专用化学品和医药中间体、高端碳材料、服装面料、化纤包装等产业一体化发展。
此外,一些煤炭产能相对较小的省份则根据实际情况,对省内煤炭工业的发展量体裁衣。如甘肃在规划中指出,将推进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低碳集约化利用,加速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精细煤化工转型升级,有效提升煤基产品附加值,打造煤基多联产循环经济体系。并将加快煤炭资源绿色高效开发。到2025年,力争全省煤炭产能达到9000万吨/年,煤炭供应有进有出、平衡有余。
宁夏则提出,将建设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推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与吴忠太阳山开发区一体化发展,打造千亿级煤化工产业集群,高水平建设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实施煤制油质量效益提升工程,加快高碳醇、费托蜡、润滑油等下游产品和技术开发。到2025年,全区现代煤化工产能超过1500万吨,煤炭产能达到1.3亿吨。
推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
记者注意到,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推动矿区生态文明建设已逐渐成为煤矿企业间的共识。从目前已发布的各省份规划来看,“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等已成为规划中的高频词汇。
“在鄂尔多斯、乌海、锡林浩特等采煤沉陷区、露天煤矿和排土场建设光伏电站,在上海庙、棋盘井等地区建设一批煤炭绿色开采试点示范矿井,促进矿区能源转型和生态修复。”内蒙古在规划中提出。
同时,内蒙古还将实施乌海等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落实煤矿企业治理责任,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矿区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
另外,陕西省表示,将扎实推进澄城县、王益区等国家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扎实推进榆林采煤沉陷区土地复垦整理、淤地坝高产农田建设,增加全省耕地面积;甘肃明确,将深入推进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宁夏则指出,将推进贺兰山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及环境综合整治。
对此,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日前发布的《2020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指出,“十四五”煤炭工业将推动矿区生态文明建设,并将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支持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价值。同时,将根据经济性、技术可行性和生态环境容量适度发展现代煤化工,发挥煤炭的工业原料功能,有效替代油气资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聚焦煤炭产供储销体系建设
“推进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这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2020年工作回顾时,对能源行业取得成绩的肯定。据了解,提高煤炭储备能力是保障能源安全和强化煤炭兜底作用的体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十四五”时期,多个产煤省份也持续加码煤炭产供储销体系的建设。
甘肃首先明确,将支持平凉至陇南煤炭运输通道建设,满足陇东煤炭外运川渝等地区需求。推动嘉策铁路电气化改造、酒额铁路建设,提升北煤南运、蒙煤内运通道转运能力。大力推进煤炭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加强运行调节,保障煤炭安全稳定供应。
与此同时,甘肃还将推进白银千万吨煤炭储运交易转化基地建设。并将依托现有酒嘉多式联运物流园建设河西煤炭集散基地,建设金昌、嘉峪关储煤基地,保障河西地区用能安全。完善甘肃煤炭交易中心功能,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覆盖全省、链接西北的现代煤炭交易体系。
目光投向其他产煤省份。内蒙古提出,将完善集疏运系统,推进“公转铁”,提升既有煤运通道综合效益;四川提出将推进煤矿现代化改造,建设煤炭储备基地,健全煤炭保障体系;宁夏则表示,加快煤炭专用线和转运设施建设,打通连接蒙西及周边口岸、煤炭基地干线铁路联络线,实施既有煤炭通道扩能改造,提升能源存储消纳能力。持续增强煤炭储备能力,推进宁夏能源(煤炭)物流交易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