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中和”愿景下,新能源发展势头猛进。
“2020年9月22日,中国就向世界宣布了中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获得了欧盟及世界各国的广泛赞誉。”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表示。
目前,全球190多个国家再次形成高度共识,共同推进人类能源转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此背景下,加快发展以光伏、风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是实现我国碳中和路线图的关键。预计到2050年,新能源发电可满足全球电力需求的80%,其中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量累计占总发电量的一半以上。
这意味着,碳中和“路线图”在提升新能源长期景气度的同时,光伏作为新能源领域极具全球竞争力的行业,势必将迎来一轮新的发展机遇。
光伏发电替代优势明显
据了解,在当前新能源的应用中,光伏发电已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最经济的发电方式,具备了大规模应用、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的条件,成为了全球发展可再生能源的主角。
“过去十多年来,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迭代升级不断加快,智能制造迅速推广,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90%以上,最低中标电价纪录被不断刷新。”刘汉元介绍说,例如去年8月,葡萄牙报出1.32美分/千瓦时的中标电价,约合人民币九分钱,成为当前全球光伏电站最低中标电价。
同时,我国光伏发电成本也有了大幅降低。数据显示,2020年平均上网电价已降至0.35元/千瓦时,今年有望全部实现平价上网,不再需要补贴。预计“十四五”期间将降低到0.26元/千瓦时以下,届时光伏发电成本将低于绝大部分煤电。
在刘汉元看来,如进一步考虑生态环境成本,光伏发电的优势则更加明显。以消费端为例,交通运输用油约占我国每年原油消费的70%,而燃油汽车百公里油费约为电动汽车百公里电费的4到5倍,因此以输出的等效能量计算,消费端的电价为油价的1/4到1/5。目前,世界原油价格为40-50美元每桶,故等效能量的电价成本约为10美元左右。当前光伏发电已基本实现平价上网,因此发电成本实际已经降到了10美元左右每桶原油的价格,且发电全过程零污染、零排放。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形成了每年100GW左右的光伏系统产能,每年发出的电力,相当于五千万吨石油的当量。从全球看,我国形成了世界领先的完整光伏产业链,全球70%以上的光伏产品都是中国制造,2019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额达到200亿美元。可见,光伏产业有望成为当前及未来促进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生力军。
“无论是光伏、风能等新能源已形成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的总体条件,还是环境与资源不可持续、节能减排的现实需求,我国都有足够的理由和条件,在不需要付出额外代价的前提下,制定更积极的减排目标。” 刘汉元曾建议,“ ‘十四五’末,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2%,甚至更高,进一步加快我国的碳中和进程。”
显然,这也是我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的底气所在。
光伏装机量刺激产业链繁荣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48.2GW,同比增长约60%,累计装机规模已达253GW;在制造端各环节,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4.6%、19.7%、22.2%和26.4%。去年,光伏累计装机量、新增装机量、多晶硅产量、光伏组件产量均位居全球首位。据不完全整理,未来五年规划之中,光伏年新增装机规模67GW以上。
下游爆发的装机需求也激发了光伏全产业链价格上涨。比如182单晶硅片价格在4月环比上涨超6%;根据广州发展等企业最新的光伏组件招标报价,组件龙头报价从前期的 1.60~1.65 元/W上涨至1.70~1.75 元/W 水平。但环节中涨幅最大的还是上游的硅料。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数据,国内单晶复投料价格区间在10.5万~11.4万元/吨,成交均价为11.08万元/吨,环比上涨4.23%。最上游硅料环节创2020年9月以来的新高,硅料涨价幅度较大。
从下游装机需求和光伏装机指标看,上游涨价影响环节涨价的边际效应并未影响到终端需求。但从市场供需结构看,上游硅料的紧缺程度已显露无疑。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的分析,多晶硅料现阶段仍供不应求,涨价仍然是下游对硅料的紧迫需求推动。
“2021年硅料供给非常紧张,尤其是三季度开始,四季度会到新高点。”通威股份副董事长严虎表示,硅料、硅片、电池片和组件各个环节来看,硅料仍然维持全年紧张的情况,而其他环节更多还是体现季节性波动的特征。
严虎预估,预计行业在2022年有效释放的新增产能,理想状况下有10万吨 ,“硅料价格大概率维持在高位。”
实际上,硅料环节是高度集中的行业。新特能源、新疆大全、通威股份、东方希望、保利协鑫这五家掌握了国内超50%的硅料份额。不过,通威股份是少有在今年扩产多晶硅料产能的企业,比如四川乐山二期产线将在10月底建成;云南一期将在12月底建成。
随着通威硅料市占率的提升,其市场议价能力也将得到强化,这意味着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利润再分配将向上游靠拢。而从价格传导来看,硅料涨幅远远高于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环节,这也印证了硅料在组件端成本占比不高,终端对上游价格敏感性较低。
通威股份120亿加码产业链
正是基于下游对硅料的强劲需求,头部企业通威股份也交出了一份靓丽的年报。
年报显示,2020年,通威股份完成营业收入442亿元,同比增长17.69%,实现净利润36.08亿元,同比增长36.95%,扣非后净利润为24.09亿元,同比增长4.06%。
需要注意的是,通威股份2020年旗下光伏业务营业收入首次超过传统农牧业务。2020年,通威股份光伏业务板块完成营业收入225.02亿元,同比增长26.41%,而农牧业务营收209.36亿元。
在通威股份的光伏板块中,硅料环节备受关注。去年三季度到现在的光伏扩产潮里,硅料需求迎来暴涨,价格涨幅远远超过其他环节,进一步坚定了通威加码硅料投资的信心。
近日,通威股份公布了新一轮融资方案,拟公开发行可转债总额不超过人民币120亿元,其中56亿元投向乐山二期和包头二期高纯晶硅项目,29亿元投向15GW单晶拉棒切方项目,3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通威股份在2020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公司乐山二期和保山一期共计10万吨产能将在2021年底投产,包头二期5万吨产能预计在2022年底前投产,预计2021~2022年硅料供给呈紧平衡状态。通威股份董事、永祥股份董事长段雍补充到,公司未来硅料仍然重点布局在乐山、包头、保山及周边区域,形成规模效应,产能协同。
截至目前,国内硅料产能集中在通威股份、新疆大全、新特能源、亚洲硅业、新疆协鑫新能源及其子公司江苏中能等大厂。以2020年为例,五家头部企业合计硅料产能超过40万吨。
不难发现,通威股份在2022年底前的新增产能将超过2020年五家头部企业目前合计产能的1/4。
根据安泰科的数据,上一周,国内单晶复投料价格区间在14.0万-15.0万元/吨,成交均价为14.78万元/吨,周环比上涨5.42%;单晶致密料价格区间在13.8万-14.8万元/吨,成交均价为14.4万元/吨,周环比上涨5.88%。从去年9月的6万/吨到现在要突破15万/吨,硅料的这波涨幅耗时不到一年。
据通威股份可转债资金运用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称,2020年下半年以来高纯晶硅供给紧张,价格不断走高,公司积极扩张产能;同时,切入硅片环节,打通光伏产业链。
“新能源的估值来自各个环节的相对稀缺性,供给关系会影响产业链内部的利润分配。”一位投行分析师表示,“这也是通威等头部企业积极布局全产业链的原因所在。”
2月9日,另一头部企业隆基股份抛出两份大单,其中一份是涉及63.6亿元的多晶硅料采购,卖方则是海外多晶硅料巨头之一OCI的子公司。隆基股份的供应已从国内硅料企业转向到海外,海外硅料是高成本产能。
早在去年8月,隆基股份与亚洲硅业签订预估94.98亿元多晶硅料采购大单,约定2020年9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合计采购多晶硅料12.48万吨。近半年过去,硅片企业长单锁定硅料的现象频现。
据SOLARZOOM新能源智库统计,截至2020年底,市场上超过半数产能已经被锁定。
“硅料环节有一大特殊性——投资强度更大,技术难度更大,投资周期更长,生产弹性系数更小(相较其他环节)。”严虎表示,这意味着硅料扩产难度和门槛更高。
尽管新疆大全和亚洲硅业也相继披露了A股融资计划,硅料企业也在进行扩张。国内硅料巨头之一的新特能源也抛出80亿元多晶硅料扩产计划。
伴随行业整体扩张,行业未来是否面临供给过剩的情况?
“我们判断目前硅料不会出现过剩。”严虎表示,现在,全球光伏产业仍然保持着平均年装机量20%~30%的增幅,需求量一直在增加。
在他看来,这一轮光伏装机量增长是因为平价上网,由过去的补贴计划驱动变为需求驱动。未来在碳中和“路线图”下,光伏装机需求则会长期保持较大的增速。
据悉,通威股份目前新产能的平均生产成本3.65万元/吨,已经达到了全行业较低成本。
筑牢技术壁垒
事实上,在碳中和“路线图”下带来光伏装机繁荣的同时,光伏产业的技术路线变革也在悄然进行中。这对于头部企业来说,谁能通过技术创新筑牢护城河,谁就能在未来主导话语权。
隆基股份实控人李振国此前坦言隆基有两个方面的护城河:一是技术方面,另一个优势就是人才。他认为,隆基推出几项技术,都成为了目前行业的主流技术,这是隆基对行业的贡献。而研发团队和管理团队构成了隆基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在激烈竞争中最可以依赖的力量。
而通威也在“双主业”的“另类格局”下尝试布局光伏全产业链。需要注意到,光伏产业只是通威股份的主业之一,水产饲料业等农牧板块仍在其企业发展投入之中。不过,渔光互补一体的光伏发电站则很好地助力了通威股份两大主业间的完美跨界融合,预计未来渔业养殖中广阔的水面面积,将成为各家头部光伏企业不可忽视的终端装机“战场”,深耕水产和光伏行业数十年的通威股份显然早已领先一步。
据业内人士透露,“通威发轫于水产,之所以要跨界到光伏领域,主要还是其看好渔业养殖中的渔光一体光伏发电。”
上述业内人士的说法,在此前通威股份谈及光伏产业时的表述中也得到了验证。“公司将以高纯晶硅、太阳能电池等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主,形成上、中、下游产业链的贯通。上游硅料、硅棒到中游电池片,产业一体化将减少不必要的成本耗损和资源耗费。”
正如一位分析人士所言,组件价格大幅下降,行业竞争格局不断加剧,政府的扶持力度逐渐减弱,这是光伏产业的本质,也是产业面临的挑战,从而进入到高度市场化的全产业链竞争时代。
显然,在碳中和“路线图”下,只有注重持续巨额研发投入,以及具备全产业链优势的企业,方能率先筑牢自己的护城河,打造出世界领先的光伏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