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须减少90%
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后逐步回落;碳中和则是指一定时期内,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吸收量相平衡的状态。截至2020年底,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或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的承诺,超过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65%、世界经济的70%。
从我国来看,通过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等,从1990年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90%。由于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的同根同源,减碳也支持了PM2.5浓度的大幅降低,2020年和2013年相比,PM2.5浓度降幅达到了46%。
“若继续延续以末端治理为主的控制路径,未来十年内大气污染物减排潜力将基本耗尽。若在碳中和目标下实现深度能源转型,将大大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使人民健康大幅获益。”贺克斌说,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意味着从2020年到206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减少90%,“这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
从国际上看,煤炭储量最多的前五个国家,即美国、俄罗斯等占了全球煤炭75%的储藏量;石油、天然气储量前五个国家分别占了62%、64%,与传统化石能源资源分布明显不均匀相比,全球风光资源分布更为均匀。“未来,风电、光电等新能源比例逐渐上升后,谁的新能源技术领先,谁有效利用的能源就更多,社会经济发展走向技术依赖型,迫切需要科技创新。”贺克斌强调。
价值重估、产业重构推动技术创新
据国际能源署(IEA)今年发布的《2050年净零排放:全球能源行业路线图》,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关键技术中,50%目前尚未成熟。贺克斌说,这就需要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储能技术,与之匹配的技术等加大研发力度,形成国际竞争力。
在今年六五环境日“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也表示,技术创新的目的是要建立低碳技术、零碳技术和负碳技术体系,根据不同技术在不同时期来制定不同的政策。属于技术萌芽期的技术,国家需出钱去扶持和示范;处于产业成熟期的技术,比如风能、光伏发电已很成熟了,其补贴政策应逐步退出,让其在市场中健康竞争和发展。对于碳捕集工程利用技术,比如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需建立碳中和工程技术创新体系,实现工业零碳技术工艺的开发等。
“碳中和将导致价值重估、产业重构等,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贺克斌指出,要实现碳中和目标,2050年光伏装机总量将达到2020年的19倍,光伏发电需要多晶薄膜材料,制造这种材料需要的关键稀缺元素如铟、碲等,其需求量也将大幅增加。目前,工业固体废物中铟、碲等都是作为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无害化处理。未来随着其需求增长、价值重估,必将出现新的提取和利用技术,推动技术变革。
贺克斌强调,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政策引导、科技创新,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留给我们的时间窗口不是很长了,在下一轮科技竞争中,我们绝不能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