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元量级的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即将开启。”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对记者表示,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可以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形成碳量(碳排数据)有据可依、有据可查、有据交易的动态碳量交易活动平台。一个全新的以碳量为交易单位的金融交易系统的产生到日趋完善,会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发展和治理等产生巨大影响。
《公告》明确,挂牌协议交易单笔买卖最大申报数量应当小于1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挂牌协议交易的成交价格在上一个交易日收盘价的±10%之间确定。大宗协议交易单笔买卖最小申报数量应当不小于1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大宗协议交易的成交价格在上一个交易日收盘价的±30%之间确定。根据市场发展情况,交易系统目前提供单向竞买功能。
财政部专家库专家、360政企安全集团投资总监唐川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碳排放权交易是对碳排放配额(CEA)的交易,就是在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之下,部分地区、企业通过市场化的交易机制,来实现自身碳排放资源的优化。
唐川进一步表示,基于该体系,仍然需要增加碳排放配额的主体,即依赖“高能耗”发展模式的地区、企业,可以通过采购碳排放配额来为降碳减排工作实现“平稳过渡”;而碳排放配额过剩的主体,即一些“低碳发展”的地区、企业也可以通过将碳排放配额出售来实现资源的“变现”。从碳排放管理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激励机制”,不仅让“低碳发展”的主体能够尝到“甜头”,亦可以让高排放的主体意识到“资源有价”,从而更快推进自身的产业发展模式优化。
早在2011年10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已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湖北省、深圳市成为试点区域。
随着试点工作的推进,我国碳市场建设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即将从试点走向全国。“中国碳资产市场潜力巨大,规模有望超万亿元。”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后,随着覆盖行业范围的逐步扩大,以及交易品种和方式的不断完善,结合我国的“双碳目标”来看,我国碳价格大幅上涨将成为必然,市场交易额将超过2万亿元。
根据全国碳市场总体设计,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高能耗行业有八个,包括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民航。
苏宁金融研究院投资策略研究中心主任顾慧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碳价的上升,上述高能耗行业将面临越来越紧迫的排放压力,从而推动整体能源结构的优化和相关领域的绿色技改。其中电力技改中的余热回收,钢铁技改中的以电替煤,交运技改中的新能源车、充电桩等相关产业,建材技改中的装配式建筑,化工技改中的氢化工等是可以重点关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