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源是交通、工业和建筑等领域深度脱碳方案的必由之路。在交通领域40%~55%的减排任务集中在重卡领域,然后是船舶、工程机械和航空领域。而绿色氢可以在海事行业的脱碳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航运业已经开始认识到氢能上船的潜力,但实现该潜力除了经济性,还需要克服技术、法规、安全、监管和管理上各种不确定困难。
从媒体获悉,由DNV牵头、26家领先公司与协会组成的联盟推出《氢燃料船舶手册》,以解决船用燃料氢的各种难题。这项名为“MarHySafe”的联合开发项目(JDP)旨在为航运中氢能的安全操作提供知识库,共同研究氢能上船的挑战。
该项目分二期。《氢燃料船舶手册》为一期项目,内容包括为使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进行安全氢操作提供了路线图,反映行业的最新专业水平。它详细介绍了如何驾驭设计和建造的复杂要求,并涵盖了氢操作中最重要的方面,例如安全和风险缓解、氢系统的施工细节以及海事应用的实施阶段等。项目的二期预算在风险评估、实验测试i以及关于氢加注和标准化的更多投入。
这是由欧美国家主导的氢能上船实践手册和未来监管框架蓝图。MarHySafe项目一期的合作伙伴有:挪威海事局(NMA)、挪威国防物资署(海军系统,DNMA)、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壳牌、液化空气、林德、川崎、查特工业、派克、UMOE Advanced Composites、Hexagon Purus、芬坎蒂尼、斐帝星、HySeas Energy、巴拉德、康明斯(前水吉能)、Corvus Energy、A.V.Tchouvelev & Associates、温哥华弗雷泽港务局、Redrock、氢技术能源公司(HTEC)、纽芬兰纪念大学与DNV。挪威公共道路管理局(NPRA)、加拿大标准委员会、挪威民防理事会(DSB)为MarHySafe项目一期的观察员。
显然,随着MarHySafe项目的推进,《氢燃料船舶手册》将为未来国际氢能规则的制订提供基础。
在建立航运业氢运营监管框架方面,氢能产业“急先锋”韩国当然不会坐视不理。2021年初,氢云链从海外媒体获悉,现代重工集团负责造船业务的二级控股公司韩国造船海洋表示,公司已于近日与韩国船级社(KR)共同开发制定全球首个氢能船舶国际标准,并在2022年年底之前提交给国际海事组织(IMO)。同时,现代重工从KKR集团融资7.2亿美元将全部用于投资人工智能和氢能源动力船舶领域。
韩国造船海洋相关人士表示:“我们将开发制定液氢运输船以及氢燃料动力船的国内及国际技术标准,提前应对氢能船舶时代的到来。此外,我们还将持续研发氢、氨等船舶替代燃料相关技术,引领碳中和船舶时代。”
韩国PK欧洲,谁将掌控氢能上船话语权?
做个背景分析:
(1)技术方面,中日韩技术源头可以说均与巴拉德有密切联系,但随着时间推移,日本燃料电池技术已经自成体系,中韩两国则是“自主+引进/收购”两条腿走路,各有创新;
(2)市场方面,随着美国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发展停滞,中韩已经成为世界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最快的增量市场,并即将成为最大的存量市场;
(3)基础设施方面,东亚地区在加氢站数量、氢气生产能力等方面已经实现了领先。
与锂电、造船、液晶面板等一系列产业一样,在美国对于燃料电池重视不足,欧洲重点放在氢能端,中日韩三国政府的大力推动的情况下,东亚地区再次成为产业的火车头,燃料电池产业很可能将再次上演中日韩的“三国杀”。
从示范项目来看,海外船用燃料电池技术研发活动较早,巴拉德这些老牌技术企业率先推出船用系统,在整个船舶价值链(氢气设备开发、船体设计和建造、运营管理、燃料供应)中均具有优势,尤其在船舶上实施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并开发运行技术保持领先。
相比之下,现阶段中国企业研发重点还集中在车用氢燃料电池技术上,在船用技术研发上投入的企业并不算多;从技术、应用和管理各个方面,整体上还处在早期探索阶段,目前还没有一家以船用氢能动力为主业的科技公司。
中国是造船大国,船运交通大国,船舶污染大国!在30年碳达峰、60年碳中和目标下,国内新能源补贴政策应该放弃“重车轻船”思想,加大支持船舶污染治理和新能源船舶技术推广力度;2021年车用燃料电池处即将进入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阶段,车用、船用燃料电池同步发展具有产业协同效应,既可以实现治理船舶污染、节能减排和技术转型升级目标,也可以像电动车市场一样,倒逼中国企业打造出一个全球最大的“电动船“市场。在此背景下,除了重卡以外,”氢能上船“或将成为下一个中国投资者关注的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