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双碳目标实现 建言新型电力系统
——2021国家能源互联网大会在淄博召开
为贯彻落实国家对世界做出的碳达峰碳中和郑重承诺,深刻领悟发展能源互联网在力争实现“双碳”目标、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所迎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10月13日,2021国家能源互联网大会在山东省淄博市隆重召开。据悉,此次会议旨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围绕能源数字化转型、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氢能及储能技术发展等展开研讨、交流与成功经验分享,为汇聚更多相关企事业单位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进能源互联网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积极参与“双碳”目标早日实现行动计划等指引方向。
能源互联网产业受到愈加广泛关注
据了解,此次会议由清华大学、国家能源互联网产业及技术创新联盟主办,得到了淄博市人民政府、淄博高新区管委会、北京清能互联科技有限公司、新奥数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清华大学副校长曾嵘在会议致辞中表示,能源互联网是一种互联网理念、技术与能源的产生、传输、存储及消费深度融合的新型能源系统。它可以实现能量流、信息流、资金流、业务流的智慧化配置,促进能源系统更优质、更高效、更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目前投身能源互联网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的科研院所和大学逐渐增多,参与能源互联网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的企业快速增长,能源互联网产业及技术发展受到越来越广泛关注,相关投入力度越来越大。
淄博市委书记江敦涛在致辞中表示,在淄博发展能源互联网应用场景丰富、裂变空间广阔。能源互联网为点燃美好生活提供了幸福火种,淄博要借势借力打造品质民生新范式,汔可小康盼大同。当前淄博聚焦促进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正在加快构建涵盖全生命周期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推动人民群众生活从过去的将就向讲究转变。
另外,记者注意到,此次会议将主题定位为“聚力双碳目标实现,清洁能源互联创新”。据了解,能源互联网是集成智能电网、特高压输电、储能等先进技术,实现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配置和使用的重要平台,通过加快电网互联互通、能源生产清洁替代和能源消费电能替代,可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供技术先进、经济高效的务实方案。
对此,曾嵘也明确,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核心技术来源和重要技术路径,能源互联网产业及技术迎来了新的、难得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需要继承前人传统、面向两个大局,始终以服务国家实现“双碳”目标为最高追求,凝聚共识,共同担当,接续努力。
淄博明确减碳降碳十大行动
在此次大会上记者获悉,国家能源互联网大会也将长期落户淄博。
资料显示,淄博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南依泰沂山麓,北濒九曲黄河。面对能源互联网为构建优良生态探索的全新路径,淄博也将借势借力绘制绿水青山新画卷。据了解,此前淄博能源消费长期以煤炭为主,不仅资源枯竭不可持续,而且污染排放问题突出。近两年来,淄博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煤炭年消耗已经由“十三五”之初出的3175万下降到目前的2506万吨,占能耗总量的比重由93.05%下降到76.46%。
江敦涛表示,当前,能源互联网浪潮的兴起,为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供了有力抓手,也为培育清洁能源、绿色环保等未来产业带来了难得机遇。淄博要加快建设能源互联网,谋划实施“减碳降碳十大行动”,打造全面脱碳、清洁替代、互联泛在的新型能源供给体系,彻底突破生态瓶颈制约,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生态之城。
对上述提及的“减碳降碳十大行动”,淄博市委副书记、市长马晓磊也在会议上作出了详细介绍。马晓磊表示,为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山东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助力实现碳排放重点行业领域率先突破,淄博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淄博市实施减碳降碳十大行动工作方案。旨在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助力推动碳达峰,在城市发展方式和经济组织方式递进式变革中抢占新赛道,培育新优势,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在服务国家发展全局中走在前列、做出贡献。
据悉,此次淄博发布的“减碳降碳十大行动”,具体包括实施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行动、实施光伏发电规模推进行动等。另外,在此会议上,淄博市政府还与山东能链控股有限公司、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联合发布了《数字驱动绿色发展城市“双碳”行动倡议书》,旨在全面提升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促进城市碳达峰,探索实现城市碳中和的有效路径与方式。
新能源为主体是新型电力系统最主要特征
记者注意到,在提出“双碳”目标大背景下,“新型电力系统”成为此次大会议程中的高频词汇。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在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电力系统发展前景和关键技术》的主旨演讲,他介绍,新型电力系统拥有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装备等5个方面的主要特征;同时,包括了高效低成本电网支持型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综合利用技术、燃煤发电提高灵活性低碳排放和碳资源利用技术、清洁高效低成本氢能生产储运转化和应用技术等10类关键技术。其中,对于清洁高效低成本氢能生产储运转化和应用技术,周孝信提出,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电力规模化制氢,并进一步与能源化工技术耦合,与火电厂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技术配合,规模化生产便于运输储存的甲烷、甲醇、氨等气体及液体燃料,替代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既是能源系统低碳化转型的关键举措,也有可能成为未来高比例可再生电力系统应对发电短期出力波动和中长期能源电力供应不平衡的一种有效途径。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院长曾勇刚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表示,新型电力系统最主要的特征是以新能源为主体,并具有“两高和三性”特点。其中,两高是高比例新能源接入、高比电力电子设备应用;三性是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带来的挑战则包括电力保障以及惯量下降两个方面。
曾勇刚同时介绍,南方电网从今年3月份开始,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展开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分为四个阶段的建设路径,通过顶层设计、分布实施、有序推进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力争在2030年前基本建成新型电力系统。
而在国网上海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海涛看来,在“双碳”目标以及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配网面临较大挑战。特别是目前我国配网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均衡、不充分的情况,配网急需要加大投资,在技术水平上仍需进一步提升。另外随着分布式能源、电动汽车以及新型储能的大规模涌现,配网节点分布广泛、电力电子化显著、运行工况灵活多样的特征,也将对配网造成深刻影响。
对此,刘海涛建议,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在配网侧的新型电力系统,将是以坚强、柔性、透明、智慧的配电网为骨架,以电能高效利用为血液,以先进能源技术、数字技术为手段,通过电热气冷等各类能源的灵活转换,“源网荷储”各类可调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新能源发电并网高质量消纳从而达到近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