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新能源汽车电池步入“退役期” 退役电池去哪儿了?

2021-11-18 14:15  来源:成都商报  浏览:  

首批新能源汽车电池步入“退役期”

退役电池去哪儿了?该去哪儿?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登记注册数量达到678万辆。新能源汽车市场产销两旺,正逐步拉动车市向新能源化转型。从2015年开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市场也从无到有。业内预计,今年起,新能源汽车报废动力电池数量将呈现逐年增长态势,到2025年后,每年退役电池数量增长将达百万量级。

退役电池如何处理,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迫在眉睫的发展难题。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电池回收利用成为新的产业风口。面对庞大的潜在市场规模,如何做好电池回收利用,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尚需完善的产业链,又有哪些“堵点”亟待打通?

大量流入“小作坊”

动力锂电池的使用年限一般为5-8年,有效寿命为4-6年。照此标准计算,2014年生产的动力电池目前已逐步进入退役期。2018年至今,工信部公布了26家企业进入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白名单”。”

但现实却是“白名单”抗衡不过“小作坊”——退役的动力电池大量流入小作坊等非正规渠道,带来安全和环境隐患。

2018年的数据显示,当年退役的动力电池总量达7.4万吨,但当年全国首批上榜的5家“白名单”企业仅共计回收处理约0.5万吨动力电池,其余6万多吨动力电池“下落不明”,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流向了“白名单”外的企业。

记者以一名2015年购买老款新能源车的车主身份咨询某新能源车品牌4S店,工作人员表示,若电池已经超过厂家承诺的8年或15万公里质保期限,更换电池只能自费,价格在6万元左右。这名工作人员还表示,旧电池已没有太大市场价值,不如整车做二手车处理。“单换电池换不了,大部分就是自己换车了,我们处理也只是卖掉。”

“小作坊”安全隐患大

这些“小作坊”企业回收退役电池之后将会如何利用?据了解,目前新能源车退役电池的利用,一般分为梯次利用和拆解提取原材料。“梯次利用”是指电池经过处理之后,重新利用到电站储能、基站备电或者电动自行车等领域;“拆解提取原材料”则主要是提取其中的贵金属原材料。

一名“小作坊式”回收企业负责人介绍,由于成本和技术门槛过高,他们一般不会对回收电池做梯次利用处理。他说:“因为梯次利用风险很大,质量存在很大问题。我们只做汽车底盘电池,按吨收。我们有自己的工厂,收回来以后,破碎分解出贵金属锰镍钴。”

一位动力电池回收从业人员向记者描述他了解到的部分企业处理动力电池的场景:从汽车上拆卸下来的动力电池模组就堆放在空旷的露天场地中,上面蒙着一层厚厚的灰尘,电钻、螺丝刀、扳手散落四周;先是人工暴力拆解,然后是更加简单粗暴的粉碎流程,扬起的粉尘充斥着整个车间,三三两两的工人在里面忙碌得热火朝天,没有保护措施。

在动力电池拆解破碎过程中,一些小作坊不对产生的废气、废液、废渣进行处理,甚至任意排放,拆解过程还存在爆炸风险。

除了作业安全问题外,更需警惕的是,有专家表示一块20克的手机电池可使1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污染50年左右,更大更重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内含镍、钴、锰等重金属,电解液中的六氟磷酸锂在空气环境中容易水解产生五氟化磷、氟化氢等有害物质,可能对环境带来更大的威胁。

“如不尽快完善回收监管体系,严格管控报废动力电池流向,将带来环保、安全隐患,甚至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动力电池生产厂商宁德时代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为何正规军“打不过”小作坊?

事实上,成为一家“白名单”企业并不简单。拆解流程中需要用到电池包智能拆解系统、电池自动切割装置,以及符合环保要求的2—3级吸收塔、布袋除尘器、尾气焚烧系统、废水处理设施……赣锋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是“白名单”上的企业,其负责人谢绍忠向记者一一细数企业在规范化处理上的投入。

高成本的投入也导致在回收端,正规企业无法同小作坊式企业直接竞争。正规企业的技术、环保投入占比不少,而非规范企业、小作坊在这方面几乎零投入,可以用更高的价格买走电池。

“我们要符合50多项评审条件后才能进入‘白名单’。2019年我们仅对厂房升级改造就花了几百万元。”蓝谷智慧(北京)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能源集成部总监王晓鹏直言,当下动力电池回收价格混乱,规范企业受成本限制,处于劣势。

“早期动力电池产业规模小,且未录入国家溯源管控系统,进入市场后进行多方流转,导致大部分废旧动力电池并没有回到正规回收渠道,极大影响了电池回收规范企业的业务开展。”宁德时代上述负责人表示。

他同时强调,目前回收回来的动力电池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其有价金属与材料含量较低,回收经济效益低,甚至会有亏损的可能性;而三元锂电池含有大量有价金属与材料,回收的经济效益良好,但其进入市场时间尚短,还未进入报废期。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正规电池回收处理企业盈利难,尚没有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出路何在

进军蓝海 还需形成产业合力

无论如何,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的飞速发展,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已成为当下的一门“显学”,一片蓝海摆在了企业面前。特斯拉、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各路巨头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动力电池回收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上至电池生产厂商,下至终端利用企业,牵涉众多。若要有效开发这片蓝海,还需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力。

据悉,多家相关企业已开始了联合行动,维护行业生态。7月16日,包括吉利集团、浙江天能、浙江超威等在内的9家新能源汽车及电池生产重点企业发布联合声明,呼吁“抵制小作坊”。它们表示将在废旧动力电池拍卖环节限制竞买企业必须为“白名单”上榜企业,杜绝中间商、小作坊企业参与竞买;同时呼吁全国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厂商共同遵守,规范废旧动力电池的流向渠道。

这被视为行业内部正式开始向小作坊式企业所代表的动力电池回收处理灰色产业链“宣战”。

相关政策仍待细化落实

目前,相关部门已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文件,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指明了方向。

今年7月初,国家发改委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行动,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溯源管理平台建设,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体系。8月19日,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鼓励行业内上下游企业加强信息共享,并要求企业按照给定标准和实际数据对动力电池进行检测,评估剩余价值,提升产品使用性能、可靠性及经济性。

政策已经出台,但见效仍需时日。在接受采访的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当下相关政策文件总体看来仍以鼓励、引导为主,不仅缺乏强制性约束,相关内容也有待进一步细化落实。

如一直困扰梯次利用企业的标准问题——电池容量还剩多少,梯次利用还能安全使用多久,珠海中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郭文辉表示这些都需要统一的标准来评估,“现在只有少量、分散的标准供企业参考,不但不成熟,有些也不科学”。郭文辉也希望,政府能够尽快主导相关行业协会建立更加完善、科学的标准,促进产业规范发展。

动力电池回收这一新兴产业起步早、发展快,仍处于野蛮生长阶段,有待政府进行有效引导。“但究竟如何进一步进行有效的管理、合理构建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切实落实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主体履行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责任,这些都需要政府结合市场、行业去考量、规划、统筹。”宁德时代上述负责人表示。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电动车续航稳了 中科院研制出新型电池:能量密度可达345Wh/kg

电动车续航稳了 中科院研制出新型电池:能量密度可达345Wh/kg

目前市面上的电动车续航里程普遍在500公里左右,而如果在严寒的冬季,这个成绩还要往下掉100-200公里的样子。续航里程短,成为了制约消费者购买电动车的一大因素,如果将续航里程提升到1000公里,那么势必会有更多的消费者者选择电动车。
大众集团计划将电池部门进行出售或上市

大众集团计划将电池部门进行出售或上市

近日,据媒体报道,大众集团首席执行官赫伯特·迪斯表示,公司正在准备将电池部门部分出售或上市,同时为电池部门应对资本市场做好准备,包括引入外部合作伙伴。迪斯表示,若独立上市成功,该部门预计将在2030年实现200亿欧元的销售额。
锂电池原来是Ta的“新宠”!

锂电池原来是Ta的“新宠”!

2020年以来,国内各大通信运营商加紧部署5G基站,推动基站更新换代,通信领域对电池的需求量激增。在2020年前三季度的储能项目中,通信储能项目占到了整个储能市场的近一半份额。
充电12分钟续航1200公里!这款电池问世了吗?

充电12分钟续航1200公里!这款电池问世了吗?

电化学储能已经聚拢了一大批原材料在自己的技术篮子中。目前无疑占比最大的是锂。按欧阳明高院士的推断,在2030年之前锂电池的技术和市场会一路高歌。
新能源汽车“带货” 锂电铜箔成“风口”

新能源汽车“带货” 锂电铜箔成“风口”

12月7日晚公告,拟启动合作建设年产20万吨高档锂电铜箔项目并开展前期工作,项目总投资约121.5亿元。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能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