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个近零能耗场馆落户深圳,加速城市低碳转型

2021-12-21 16:12  来源:企业投稿  浏览:  

2017年,世界绿色建筑委员会提出“2050年建筑全零碳”目标。如果说,新建建筑完成零碳目标是构建绿色城市的必经之路,那么对存量建筑尤其是存量建筑群的低碳改造,则是一种“脱胎换骨”。

在相关保护单位的同意下,一块含有9块超大(1.20m×1.20m)薄膜组件的太阳能名言板被安装在德国内卡河畔马尔巴哈古老的城墙上,这里正是德国诗人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的出生地。光伏组件上赫然印着席勒的话:“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会把自然当作他的朋友。”在阳光的照耀下,这句话和光伏组件更显相得益彰。

不仅是一块组件、一栋建筑,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火车站、展览馆……都在改变自身,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向低能耗转变,而这与深圳国际低碳城不谋而合。

深圳国际低碳城

作为深圳唯一一个以低碳命名的重点区域,位于深圳市龙岗区的深圳国际低碳城,被市委市政府赋予了新的、更具引领性的使命,要求龙岗深入谋划好深圳国际低碳城规划建设,全面擦亮低碳国际品牌,推动碳中和工作先行示范。2012年深圳国际低碳城在深圳东北门户坪地街道挥铲动工建设,8年一直在探索城镇绿色化发展之路。2021年重新改造,通过采用数字化技术实现能源的“开源节流”,即构建智能光伏发电系统、储能系统等来增加建筑产能,从通风、空调、照明等方面减少建筑用能,并融合全生命周期的能源管理系统,深圳国际低碳城被擦亮,于12月16日第九届国际低碳城论坛开幕之际,改造后重新投入使用。值得一提的是,国际低碳城会展中心建设成为国内首个近零能耗场馆。

双碳时代下的绿色建筑之路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世界上约1/3的能源最终是由建筑领域消费的。在欧美发达国家,建筑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已占据其人类活动碳排放的40%~50%。在中国,包括建筑建造和运行在内的能源消耗也已占到社会总能耗的30%以上。随着城市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已经成为终端能源消费及碳排放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另一方面,借助新技术的应用,建筑领域的碳减排也被认为具有可观的潜力和极高的成效。国内外为此展开了广泛研究,低碳建筑、零能耗建筑等概念也应运而生。

作为一个常住人口超1756万的超大型城市,深圳的碳中和路径有独特的样本意义。在深圳国际低碳城综合发展规划中,零能耗建筑赫然在列。通过近2个月的现场踏勘、技术测算、能耗模拟等,最终形成了三栋近零能耗建筑的方案,得到龙岗区委区政府的高度认可并予以实施。

科技降碳,绿色组合拳

近零能耗展馆的达成,不仅是建筑结构、材料等的改变,更是采用了一套华为数字能源提供的“智能分布式光伏解决方案+储能方案+能源云”的绿色组合拳。根据测算,深圳国际低碳城投入使用后,每年将生产127万度绿电,减少碳排放606吨,园区用电基本实现自发自用。

其中,分布式光伏解决方案采用了光储融合结构,智能组件与智能组串式储能能够实现更高收益,提高了园区的建筑节能:逆变器内置PID修复保障组件发电性能,6个月发电量提升1.59%,无易损件,故障率小于0.5%;优化器组件级发电优化,灵活设计,屋顶发电量提升6.3%。在安全方面,逆变器提供的AI智能电弧防护,避免火灾隐患,保障人身财产安全。优化器中的智能组件,可以实现屋顶电压0V快速关断,保障人身安全。

全新架构的华为智能组串式储能系统采用一包一优化、一簇一管理、全模块化设计,大大提高了园区的用电效率。如此进行的精细化管理,可使充放电量提升15%,实现储能度电成本降低20%。储能电芯级、电池包、电池簇级和储能系统级四重联动安全防护,实现主动预警。

能源云则在传统网管的基础上,应用大数据和AI技术,主动管理网络和设备资产,从供给侧到需求侧,跟踪比特流,对接入的场景进行智能管理,同时打造从测量、规划、行动到最终跟踪碳管理闭环系统。一屏可视、一网可管是能源云的直观效果,实际上,能源云可以将前面二者纳入体系,助力分布式电站整体经营,协助未来综合规划。低碳城内三栋建筑的各项能耗指标参数也可以实现可视化,大幅提升用电效率,为电力系统维持瞬时平衡提供数据支持。再结合能源云技术,将“源-网-荷-储”形成协同,以园区、城市为维度进行能源调度和能效管理,帮助园区降低用能成本,使园区运维更稳定更高效。

从标杆到普及

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粤港澳大湾区,在过去40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粤港澳大湾区能源转型与绿色发展(广东)高峰论坛上,专家们认为,大湾区所处的机遇最大,也最有示范意义,应当走在前列。大湾区在能源结构方面有其显著优势。广东用电量中有近1/3来自西部的清洁水电,海上风电正加速发展,火电逐年下降直至退出,屋顶则成为了发展光伏的可能。用能结构明显优化国内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大湾区的转型不仅为当地,也将为全国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以国际低碳城为载体,在存量建筑时代率先取得突破,深圳不仅成功探索了建筑如何再生,还提供了全寿命周期的绿色低碳技术展示中心、国际先进绿色技术先行先试中心,以点带面,集成推动龙岗区、乃至深圳市的存量建筑全面提升工作,带动深圳市、全国的低碳城市建设。

独木不成林,一座城市的“低碳”可被拆解为低碳园区、低碳工厂、低碳家庭等,而许许多多个低碳单位、示范项目终将汇聚成滔滔江河。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绿色发展之路,守护万家灯火,共建低碳智能社会。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IEA: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反弹至历史最高水平

IEA: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反弹至历史最高水平

根据IEA发布的最新报告,随着世界经济从新冠疫情的危机中强劲反弹并严重依赖煤炭来推动经济增长,2021年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6%至363亿吨,创历史新高。
“深海一号”大气田累计产气超10亿立方米

“深海一号”大气田累计产气超10亿立方米

日前,天津大学新能源化工实验室与丹麦技术大学物理系合作,在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领域取得突破,揭示了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反应的控速步骤,在该研究方向提出了全新的机理认识,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我国科研团队揭示了为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反应“提速”的关键

我国科研团队揭示了为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反应“提速”的关键

日前,天津大学新能源化工实验室与丹麦技术大学物理系合作,在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领域取得突破,揭示了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反应的控速步骤,在该研究方向提出了全新的机理认识,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科学家利用液态金属催化剂迅速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固态碳

科学家利用液态金属催化剂迅速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固态碳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方法,可将二氧化碳快速转化为固态碳,可无限期储存或转化为有用材料。该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将二氧化碳通过液态金属管而起作用,而且它的设计很容易与排放源整合。
01-19
科学家提出新工厂设计 利用太阳能和木屑生产清洁氢气

科学家提出新工厂设计 利用太阳能和木屑生产清洁氢气

在遏制气候变化和减少碳排放的全球竞赛中,氢气被认为是替代化石燃料的一个重要竞争者。尽管氢气“燃烧”得很干净,只有水作为副产品,但目前使氢气成为可靠的燃料替代品的方法是能源和碳密集型的。现在,一个由京都大学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已经开发出一种新型的氢气工厂设计,利用完全可再生的资源来生产迄今为止报告的最低数量的相关二氧化碳。
01-17

推荐阅读

热文

Copyright © 能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