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纳米所等通过分子结构优化结合表面钝化获得高效稳定非富勒烯太阳能电池

2022-01-27 13:42  来源: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浏览:  

当前,高效率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多基于非富勒烯受体。随着研究深入,新的非富勒烯受体分子被不断设计合成,相应的器件效率也在提升。而器件的稳定性尚未达到商业化要求。已有研究报道了非富勒烯受体分子结构与器件效率之间的关系,而关注非富勒烯受体分子结构与器件稳定性之间关系的工作相对较少。探索受体分子结构与器件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可为后续设计合成高稳定性受体分子提供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印刷薄膜光伏实验室项目研究员骆群、研究员马昌期,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谭宏伟团队,探究非富勒烯受体分子结构与器件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前期研究(Sol. RRL, 2021, 5, 2000638)揭示了ZnO在光照下会产生羟基自由基,进一步,羟基自由基与非富勒烯受体发生界面反应导致受体分子的端基和稠环核连接的C=C发生断裂的器件失效机理。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科研人员剖析受体分子的结构对器件稳定性的影响。研究选取不同分子结构的四种非富勒烯分子作为受体,比较了基于四种受体器件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受体器件稳定性规律为IT-4F>Y6≈N3>ITIC。进一步的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四种受体的光降解速率与其对应的器件的衰减速率表现一致。这表明受体的光降解速率是决定器件衰减速率的关键因素,而受体分子中端基卤素取代以及内核的β-烷基是影响其光降解速率及器件衰减速率差异的关键。DFT理论计算结果表明,端基F元素的修饰使端基和稠环核连接的C=C键合能降低,导致其更易与羟基自由基发生反应。此外,F原子与ZnO表面氧空位和羟基的吸附能更强,致使表面的羟基更易离去,进而产生更多的羟基自由基破坏受体,因而受体端基含F原子使衰减加快。而β-位烷基链能与环外双键中的氢原子发生远程作用形成“原子笼”,从而阻挡ZnO表面产生的羟基自由基对C=C进攻,进而提高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稳定性。基于实验和理论计算的结果,研究选择β-位具有更大烷基链的非富勒烯小分子L8-BO作为受体材料,结合ZnO表面的界面修饰,获得能量转化效率超过17%的有机太阳能电池,且该电池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其T80和Ts80分别达到5140和6170小时。

该研究为后续开发高稳定性非富勒烯受体分子提供了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上。


苏州纳米所等通过分子结构优化结合表面钝化获得高效稳定非富勒烯太阳能电池


四种受体分子结构及器件结构


DFT计算分子构象及Y6分子的二维核磁谱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商务部:上半年太阳能电池、锂电池出口分别同比增长95%、75%

商务部:上半年太阳能电池、锂电池出口分别同比增长95%、75%

7月29日,商务部召开“2022年上半年商务工作及运行情况” 专题新闻发布会,外贸司副司长张斌介绍上半年外贸表现时指出,上半年,进出口总额达19.8万亿元,同比增长9.4%。
欧盟打造太阳能电池板超级工厂

欧盟打造太阳能电池板超级工厂

欧委会官网7月11日消息:在TANGO项目和创新基金资助下,欧盟正将位于意大利西西里岛的3Sun工厂打造为欧洲最大的下一代太阳能电池板或光伏电池超级工厂(GigaFactory)。
新技术提升高温下光伏电池转换效率

新技术提升高温下光伏电池转换效率

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开发出一种光伏转换器两面冷却的高效方法,有望在高温下提高太阳能电池板的效率。这一成果可用于炎热的国家。
新型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达25%

新型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达25%

科技日报北京6月29日电 (记者刘霞)德国和比利时的研究人员携手研制出一款新型钙钛矿/铜铟二硒化物(CIS)串联太阳能电池,其光电转化效率达到25%,为迄今同类产品最高值。这款太阳能电池柔韧轻便,用途广泛,有望应用于车辆、便携式设备和可折叠设备内。最新研究刊发于美国化学学会下属《ACS·能源快报》杂志。
21.7%!新方法重塑制备流程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刷新世界纪录

21.7%!新方法重塑制备流程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刷新世界纪录

研究人员运用涂布印刷、真空沉积等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大面积全钙钛矿叠层光伏组件的制备,开辟了大面积钙钛矿叠层电池的量产化、商业化的全新路径。经国际权威第三方测试机构认证,该组件稳定的光电转换效率高达21.7%,是目前已知的钙钛矿光伏组件的世界最高效率。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能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