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和强激光组合打开了极高能离子加速的大门

2022-02-17 11:34  来源:cnBeta.COM  浏览:  

对激光驱动的离子加速的研究是为了开发一种紧凑和高效的基于等离子体的加速器,它适用于癌症治疗、核聚变和高能物理。大阪大学的研究人员与日本国家量子科学技术研究所(QST)、神户大学和台湾中央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报告了在日本QST的关西光子科学研究所用超强的J-KAREN激光器照射世界上最薄和最强的石墨烯靶材而直接进行高能离子加速。

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Springer Nature》的《科学报告》上。

在激光离子加速理论中,更薄的靶材需要更高的离子能量。然而,由于强激光的噪声成分在到达激光脉冲的主峰之前就破坏了目标,所以一直很难直接用极薄的靶体来加速离子。在这种状况下有必要使用等离子体反射镜,它可以消除噪声成分,以实现强激光的有效离子加速。

(a) 实验示意图。通过用超强的J-KAREN激光照射大面积的悬浮石墨烯目标(LSG),产生高能离子。(b)和(c)分别显示了石墨烯的拉曼光谱和显微镜图像。(d)和(e)分别显示了使用固态路径跟踪器和汤姆逊抛物线光谱仪(TPS)的堆栈检测器的示意图。(g)和(f)分别显示了TPS和堆栈的典型数据。

因此,研究人员开发了大面积悬浮石墨烯(LSG)作为激光离子加速的目标。石墨烯被称为世界上最薄和最强的二维材料,它适合于激光驱动的离子源。

"原子级薄的石墨烯是透明的,高度导电和导热,而且重量轻,同时也是最强的材料,"研究作者Wei-Yen Woon解释道。"到目前为止,石墨烯已经得到了各种应用,包括在交通、医药、电子和能源方面的应用。我们展示了石墨烯在激光-离子加速领域的另一个颠覆性应用,其中石墨烯的独特功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直接照射LSG目标产生MeV质子和碳子,从亚相对论到相对论的激光强度,从低对比度到高对比度的条件,没有等离子体镜,展示了石墨烯的耐久性。

"这项研究的成果适用于为癌症治疗、激光核聚变、高能物理和实验室天体物理学开发紧凑和高效的激光驱动离子加速器,"研究的主要作者Yasuhiro Kuramitsu解释说。"在没有等离子体镜的情况下直接加速高能离子,显然显示了LSG的坚固性。我们将使用原子般薄的LSG作为目标支架来加速其他不能独立存在的材料。我们还展示了非相对论强度下的高能离子加速。这将使我们能够用相对较小的激光设施研究激光离子加速。此外,即使没有等离子体镜,在极薄的靶体下也能实现高能离子加速。这为激光驱动的离子加速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核聚变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未来清洁能源 | 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与您相约2022深圳高交会

未来清洁能源 | 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与您相约2022深圳高交会

2022年11月15-17日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将亮相高交会--全球清洁能源科技创新博览会,欢迎各界观众莅临14号馆A09展位参观交流。
中国核聚变突破性进展

中国核聚变突破性进展

最近,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CNNC)宣布,中国的“人造太阳”HL-2M托卡马克创造了新的运行记录,其等离子体电流超过100万安培(1兆安培),“标志着向聚变点火迈出了重要一步”。
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科研再获突破

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科研再获突破

10月19日下午,中核集团科研团队再传佳绩,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HL-2M)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HL-2M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创造了我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这标志着我国核聚变研发距离聚变点火迈进了重要一步,跻身国际第一方阵,技术水平居国际前列。
核聚变不再是梦?英国政府提供巨资冀在2040年实现核聚变发电

核聚变不再是梦?英国政府提供巨资冀在2040年实现核聚变发电

据CNBC报道,英国政府已经确定建设核聚变原型样机工厂的地点,英国能源部长雅各布·里斯·莫格(Jacob Rees Mogg)将该技术描述为“巨大的希望”。
热堆-快堆-聚变堆是全球主要核国家的选择

热堆-快堆-聚变堆是全球主要核国家的选择

核能能够在本质上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与能源需求的矛盾,将推动人类进入下一个技术变革时代。我国核能发展“三步走”战略于1983年提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国际发展核能的国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核能发展“三步走”战略,但是俄罗斯、美国、法国等国家的核能发展战略都绕不开热堆—快堆—聚变堆。

推荐阅读

热文

Copyright © 能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