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动“风光气储”多能互补新能源布局 大庆油田新能源业务驶入发展快车道

2022-03-25 11:53  来源: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浏览:  

截至3月24日,大庆油田采油七厂微光伏发电先导试验工程已平稳运行83天,累计发电超20万千瓦时;与此同时,加快推进星火水面光伏示范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这些行动是大庆油田实施“风光气储”多能互补新能源布局的具体体现。

加快发展新能源业务,是大庆油田重点推进的“五大业务”之一。年初以来,大庆油田聚焦“双碳”目标,贯彻落实集团公司新能源业务发展的总体部署,积极构建“油+气+新能源”多能互补新格局,新能源项目实施论证工作全面提速。目前,油田正在全力推进已下达计划的重点新能源项目,周密安排物资采购和施工组织等工作。

大庆油田注重新能源业务发展的系统性、关联性和协同性,统筹推进新能源业务与节能减排,完善风、光、地热、CCUS等业务的发展路径、技术体系、管理模式,加速形成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布局。

大庆油田采油七厂微光伏发电先导试验工程是大庆油田首个自主投资建设的光伏发电项目,对大庆油田进入新能源领域具有示范意义。该工程于去年12月31日顺利并网发电,实现了大庆油田光伏项目从“0”到“1”的关键性突破。据介绍,该项工程覆盖4座采油平台共69口丛式井光伏建设,安装1062块光伏组件,装机总容量为577千瓦,预计年节约电费48.9万元、减少碳排放245吨。

大庆油田充分发挥“源网荷储”优势,计划2022年建设新能源装机20万千瓦以上;重点打造低碳近零示范区建设,统筹节能瘦身、清洁替代和植被碳汇等措施,发挥多能互补协同效应,建设喇嘛甸油田低碳示范区。同时,大庆油田建设集中风光电站,加大终端用能再电气化力度,打造“页岩油+新能源”近零排放示范区;加快CCUS技术应用实施,探索完善碳捕集、碳封存的技术与效益路径,规划开展二氧化碳驱油先导性试验和工业化示范,实现效益开发与碳减排双赢。

“十四五”期间,大庆油田将加速推进新能源业务驶入发展快车道。按照大庆油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示范基地建设方案规划部署,“十四五”末,大庆油田力争实现新能源装机规模200万千瓦以上,清洁能源替代率20%以上,推动新能源业务与油气业务协同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高校兴起“双碳”专业热

高校兴起“双碳”专业热

“支持具备条件和实力的高等学校加快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碳排放权交易、碳汇、绿色金融等学科专业建设”“支持职业院校根据需要在低碳建筑、光伏、水电、风电、环保、碳排放统计核算、计量监测等相关专业领域加大投入”——教育部近日印发《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加强绿色低碳相关专业学科建设。
全球首款!为推进欧洲碳中和,中国为挪威开建两艘大型液态二氧化碳运输船

全球首款!为推进欧洲碳中和,中国为挪威开建两艘大型液态二氧化碳运输船

《环球时报》记者11月21日从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大船集团处获悉,该集团为挪威北极光公司建造的全球首款7500立方米液态二氧化碳运输船1号船、2号船同时开工。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这款液态二氧化碳运输船专业服务于海洋碳运输与封存,总长约130米,型宽21.2米,结构吃水8米,入DNV船级社。
伍德麦肯兹 | 如何在亚太地区实现CCUS?

伍德麦肯兹 | 如何在亚太地区实现CCUS?

为捕集发电和工业中使用的化石燃料产生的碳排放,全球各地拟筹建CCUS项目,产能规模目前接近10亿吨二氧化碳/年。按照目前的增长率,2030年的CCUS产能将接近实现温控1.5摄氏度目标下的水平。
11-09
中国石化成立我国首个碳全产业链科技公司

中国石化成立我国首个碳全产业链科技公司

9月22日,我国首个碳全产业链科技公司——中石化碳产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江苏南京正式揭牌成立。公司是从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项目股权投资和碳资产运营的专业化经营实体,面向国内外碳产业市场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中石化碳科公司将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碳产业公司,支撑中国石化引领我国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链稳链固链,以科技创新驱动和引领碳产业发展,推动化石能源走向高效、清洁、低碳。
我国首个百万吨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建成投产

我国首个百万吨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建成投产

中国石化29日宣布,我国目前最大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建成投产。这是国内首个百万吨级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相当于植树近900万棵。

推荐阅读

热文

Copyright © 能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