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的大地震及海啸影响,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至4号机组发生严重核泄漏事故,其中1至3号机组堆芯熔毁。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已过去11年,但收拾残局的工作仍未结束。
福岛第一核电站采用的是沸水反应堆,遇紧急情况停堆后,须启用备用电源带动冷却水循环散热。当时,受大地震及海啸影响,福岛第一核电站部分机组的外部供电停止,应急用柴油发电机也无法运转,堆芯冷却水位急剧下降,堆芯逐渐露出水面。失去冷却功能的核反应堆由于高温而发生了气体爆炸。同时,积聚的热量也导致部分核燃料熔毁。为了给核反应堆降温,东京电力公司利用消防水泵,直接向发生燃料熔化的机组不断注入海水进行冷却,加上原先遭海啸袭击后,地下设施存在大量的高浓度积水,这就产生了“核污染水”。
为了防止核污染水流入大海,东京电力公司与日本政府商定,对每天产生的核污染水进行过滤处理。过滤之后的水,日本政府称之为“处理水”。这些核污水到目前为止,均没有排放入海,而是囤积在特制的大型钢罐中。
过去一年来,福岛第一核电站报废工作中,最核心、最艰巨的工作——如何取出堆芯熔毁的核残渣进展不大。据日本国际核退役研究所推测,在核事故中熔化的燃料棒和压力容器内的其他物质混合起来的核残渣,总重达880吨。
虽然2011年底以来,1至3号机组一直处于低温冷却稳定状态,但其内部辐射依然非常高,人员难以近距离作业,相关工作不得不依赖遥控机器人、机械臂等远程工具,至今未取出一块核残渣。
日本京都大学的退休研究人员小出裕章认为,日本政府和东电制定的用时30年到40年的反应堆报废“路线图”是无法实现的“幻想”,因为“100年也不可能”取出那些大量散落的核残渣,只能用“石棺”封上。(来源: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