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氢能已成为各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战略选择,中国具有良好的制氢基础与大规模的应用市场,发展氢能优势显著,已经形成氢能产业发展窗口期。其中,北京市氢能技术与产业能力领跑全国。
近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公布的北京氢能产业布局显示,北京将建成“区域协同、辐射发展、国际领先、世界一流”的国际氢能城市。即在北部区域打造氢能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示范区,在南部区域打造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示范区,形成南北呼应的氢能发展布局。
北京初步形成集聚发展的产业布局
4月1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城市管理发展规划》(下称“规划”)。规划提出:“2025年前建成投运74座加氢站,形成布局合理、适度超前、供需匹配、安全有序的加氢站。
规划还表示:“加快淘汰老旧高排放车辆,到2025年基本实现环卫、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纯电动或氢燃料电池汽车替代。支持氢源保障技术创新和应用试点。合理布局电解水制氢规模,提高绿色氢能比例,构建低碳、经济的绿色氢能供应体系。探索利用垃圾沼气、污水污泥等生物质制氢,研究在阿苏卫循环经济园区等开展垃圾制氢的可行性,促进北京市可再生能源高效循环利用。”
北京将深入研究氢能应用布局,在城市副中心、昌平能源谷、中石油沙河科技园和大兴、房山、延庆氢能示范区等产业园区,探索开展氢能在建筑分布式供能、民用热电联供、储能调峰等领域的应用。
北京市依托大型国际氢能示范区、昌平“能源谷”和房山中关村氢能产业园,已初步形成集聚发展的产业布局。截止到2020年年底,北京市氢能产业相关企业、机构数量约150家,其中氢能供应领域73家,燃料电池领域89家。
南北布局加速产业化落地
基于科技资源优势、氢能产业发展现状等因素,北京市结合各区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发展定位,提出了氢能产业布局。目前大兴、房山、昌平等重点承载区积极落实氢能产业总体布局,加速推动产业化落地。
北京“一南一北”,双区发展打造氢能新引擎。在北部区域,打造氢能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示范区,明确以昌平“能源谷”建设为核心,向南融合海淀,向北辐射延庆和怀柔,依托三大科学城创新资源,通过产业链科技攻关补齐短板,打造上下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央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氢能技术和产业输出。
在南部区域,打造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示范区,依托大兴、房山、经开区构建氢能全产业链生态系统,在房山重点建设氢气制备、储运、供应产业链及装备产业化基地,在大兴和经开区建设车载动力、热电联供应用及材料装备产业化基地,全面开展氢能应用示范。
近日,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起步区建成投运,40家氢燃料电池产业上下游高精尖企业签约入园,实现今年以来的“开门红”。
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起步区已累计对接项目超过300个,其中98家企业完成注册,40家企业签约入园。园区建有8台加氢机、16把加氢枪,日加氢量可达4.8吨,每天大约有上百辆氢燃料电池汽车来此加氢。顺亿达、水木通达、氢运羚壹等11家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营平台企业已入驻该园区。
未来,北京市将立足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转型等重大机遇,以科技创新驱动为核心,强化政策引领和产业培育,建设国际一流的研发设计、国际交流和应用推广平台,努力把北京市建设成为“区域协同、辐射发展、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国际氢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