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上汽集团宣布,目前上汽乘用车、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三大在沪整车厂单日产量达到1.3万辆,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其中,上汽集团临港乘用车工厂已正式启动双班制生产,基本全面恢复到疫情前日常生产状态,每天可以下线900多辆整车。
记者了解到,作为全国最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截至目前,上海本地的多数汽车和零部件企业已实现全面复工复产。同时,多项利好政策聚焦汽车产业,也让新车市场的关注度和消费热情升温。
受益于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92.6万辆和186.2万辆,环比分别增长59.7%和57.6%。另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公布的月度产销数据显示,5月份狭义乘用车生产167.1万辆,同比增长6.5%,环比增长69.5%,产业链保供措施成效明显。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上海复工复产,结合国内对于物流运输堵点的专项纾危解困措施,汽车供给端的生产能力正得到充分释放。从消费端来看,减免购置税政策从6月1日开始实施,同时叠加国家和各地促消费政策集中在6月份开始发力,促消费政策启动期的效果较强,有利于6月份提高汽车零售数量。
重点车企启动双班制
汽车产销呈现恢复性增长
今年4月中旬,上海市经信委发布《上海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第一版)》,要求有序有效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上海汽车产业复工复产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产业链、供应链趋于稳定。
截至6月18日,上汽乘用车、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三大在沪整车厂单日产量达到1.3万辆,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并直接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1000多家零部件配套企业恢复生产。同时,上海的汽车出口同步恢复,5月份上汽乘用车的新能源出口8212辆,特斯拉中国出口22340辆。
据上汽集团临港乘用车工厂总监陈培锋介绍,工厂从4月18日率先开启复工复产压力测试,4月19日迎来首辆整车下线,截至6月17日,已有包括智己、飞凡、荣威、MG名爵四个品牌在内的约1.7万辆整车陆续下线,并于6月18日正式启动双班制生产。
记者从上汽集团方面了解到,随着长三角地区的汽车产业链供应链逐步恢复,6月1日至18日,上汽集团汽车产量已经超过20万辆,同比增加30%左右。而作为新能源明星车企,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也正采用双班制进行封闭式生产,并在6月上旬将产能利用率恢复至100%。
“在疫情的冲击下,重新连接产业链是汽车产业最迫切的事情。我们采用了主机厂率先复工的方式,一级一级拉动供应商复工,这样的‘链式复工’能快速找到产业链的弱点并进行填补,对产业链的修复速度更快、效果更好。”陈培锋表示。
整车企业的复苏,也直接拉动了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复苏进度。据记者获悉,包括采埃孚、麦格纳和现代摩比斯在内的9家零部件集团都在加速推进复工复产。具体来看,采埃孚集团在上海的11家工厂中,大部分工厂复工复产率在75%以上,有的已经达到百分之百。
供给改善带来市场火爆
新能源车销量呈W型走势
尽管面临着多重挑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依然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中汽协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6.6万辆和44.7万辆,同比均增长约1.1倍;1月份至5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07.1万辆和200.3万辆,同比均增长1.1倍,形成“W型”走势。对此,崔东树分析称,新能源车市场的供给改善带来市场火爆,目前多数新能源车企的在手订单充裕。
具体到行业内车企,新能源汽车市场“一超多强”格局显现。这其中“一超”指的是比亚迪,“多强”指的以广汽集团、奇瑞汽车、吉利汽车、长城汽车为代表的传统车企和以“蔚小理”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
乘联会发布数据显示,比亚迪拿下了5月份新能源厂商销量排行榜“冠军”宝座。5月份,比亚迪销售新能源汽车11.38万辆,同比增长256.6%,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增至31.6%。销量强势增长也推动了其股价连续走高。6月10日,比亚迪总市值首次突破万亿元。
凭借宏光MINI热销,上汽通用五菱以3.19万辆的成绩拿下了5月销量亚军。广汽埃安以2.11万辆,102.6%的增长位居第三。此外,从“造车新势力”5月份交付量排名来看,理想汽车、哪吒汽车、小鹏汽车、零跑汽车和蔚来汽车分别位列前五位,排名前四位的车企单月交付量均达到万辆以上。
同时,随着多地购车补贴政策出炉以及新一轮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开启,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或将进一步提升,加速市场复苏步伐。对此,中汽协预测,按照月度变动规律,对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超过500万辆充满信心。
“行业内企业正在全力抢抓二季度最后一个月重要窗口期,在稳定二季度产销形势的同时,力保全年预期。尤其是进入到6月份后,购置税减半等政策开始发力,预计6月份产销形势将会继续好转。”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