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0米!中国石油创国内陆上最深气井纪录

2022-06-24 09:08  浏览:  

6月23 日13:10,中国石油在西南油气田双鱼001-H6井安全钻至9010米井深完钻,创造中国陆上最深气井纪录,标志着中国石油超深井钻井能力再上新台阶。这是中国石油贯彻落实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重要指示精神,立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大力发展超深层钻井技术上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

双鱼001-H6井,是双鱼石区块田坝里构造的一口超井深、超高温、超高压水平井。钻井日志显示,该井井温超过180摄氏度,地层压力超过130兆帕,硫化氢含量6克每立方米。

“超深井世界级难题,这口井我们都遇到了。这是中国陆上最深天然气井,兄弟伙都是第一次干,只有摸着石头过河。”中国石油川庆90011钻井队队长王坚直言,这口井太难了,他常常焦虑地睡不着觉,井场任何异常响动都令他异常紧张。

水平段井眼轨迹控制是施工最大难关,首先要精准判断深埋于地下数公里外几米厚的储层在哪里,必须中靶“甜点区”才能保证找得到油气。中国石油川庆钻探采用自主研发国际先进的“CQ-IGS水平井一体化地质导向技术”,精细化控制实时钻井轨迹在地下近8000米处的储层中稳定高效穿行超过1公里。

储层“甜点区”定好位了,能否确保钻头一直在储层中前进,真正考验川庆钻探的技术实力。在双鱼001-H6井水平段施工中,钻头通过一根根钻具从地面延伸至地下9公里远。要想控制9公里外149.2毫米直径的钻头沿着储层走,难度不亚于百米外穿针引线。川庆钻探依靠先进成熟的定向井技术,水平段井眼轨迹平滑稳定。

钻井液被誉为“钻井血液”,影响着钻井施工成功与否。川庆钻探采用自主研发的抗高温强封堵的油基钻井液体系,在水平井段钻井中实现井壁稳定无垮塌、最大井斜92.16度,最高井温180度起下钻通畅无阻卡。同时,创造性探索利用抗高温强封堵的油基钻井液体系加固体润滑剂玻璃微珠等方式,成功解决超深井定向脱压问题,为该井的顺利钻探提供了有力支撑。

9000米的突破,攻克了“超高温、超高压、超井深”等地质复杂难题,为钻井工程技术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实现了数代石油人的夙愿。

“我们都憋着一股劲,一定要安全打过9000米。以前川渝地区从来没有打过这么深的井,这个第一我们一定要争。现在实现了,创造了新纪录,感觉非常激动。”中国石油川庆钻探90011钻井队实习技术员宋东东说到。

中国石油积极探索“三高”(高温、高压、高含硫)气井高效勘探开发模式,强化科技创新驱动,通过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9000米超深井电动钻机、全过程精细控压钻完井等核心技术和装备,一举在超深层油气勘探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为扩大油田含油气范围、寻找深部天然气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中国石油莫桑比克科洛尔项目实现首船LNG外运

中国石油莫桑比克科洛尔项目实现首船LNG外运

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当地时间11月13日,随着British Sponsor号海上LNG船汽笛鸣响,中国石油参与的莫桑比克4区项目首批开发的科洛尔浮式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实现首船LNG发运,标志着这个世界级超深海浮式LNG项目实现全产业链运营,成为当前世界油气行业瞩目的重大事件。
中国石油巴西深水勘探区块获重大油气发现

中国石油巴西深水勘探区块获重大油气发现

11月10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宣布,该公司和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简称巴西国油)合作的位于巴西桑托斯盆地阿拉姆深水勘探区块的首口探井——古拉绍-1井测试获得成功,进一步证实了阿拉姆区块巨大的资源潜力和开发前景。
11-11
中国石化约1.77%股份拟被无偿划转给中国石油集团

中国石化约1.77%股份拟被无偿划转给中国石油集团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1月10日发布公告称,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拟将其持有的中国石化2137060000股A股股份无偿划转给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按公告发布日的总股本计算,本次划转的股份约占中国石化总股本的1.77%。
能源财眼丨广汇能源、蓝焰控股率先公布三季报 油气开采业亮点多

能源财眼丨广汇能源、蓝焰控股率先公布三季报 油气开采业亮点多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无疑正处在景气周期之中。
二十大专题 | 李忠兴代表:不断塑造绿色转型发展新动能

二十大专题 | 李忠兴代表:不断塑造绿色转型发展新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推荐阅读

热文

Copyright © 能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