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由上海宝山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和 Impact Hub Shanghai 影响力工场联合主办,落基山研究所(RMI)、金融支持绿色科技平台和绿色技术银行等单位战略支持的“2022工业脱碳路径及创新机遇系列线上论坛暨低碳共创营工业制造赛道产业需求解读及共创活动”正式启动。首场活动聚焦能源主题,从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行业平台和金融投资机构等不同角度出发,通过主旨分享、圆桌会谈和创新项目路演与点评的形式,探讨能源解决方案如何更有效地助力工业部门脱碳。希望以此为契机,探索打通创新科技、产业集团、金融资本等全链条贯通,致力推动能源解决方案的创新变革。
上海市宝山区副区长翟磊 先生出席论坛并致辞。他表示,宝山区按照上海市委“南北转型”战略部署,围绕建设科创中心主阵地目标,率先实践“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努力打造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化国际大都市主城区、上海绿色低碳转型样板区。他指出,宝山区一方面联动先锋企业、知名高校、头部投行,构筑科创生态圈,以科技创新赋能绿色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加快南大智慧城、吴淞创新城蝶变转型,以高品质城市空间承载创新创业。此外,宝武集团近200亿元的十大项目整体推进,新能源关键材料等一批功能型平台,8英寸石墨烯单晶晶圆研制成功,高温超导电缆产业化项目投产,进一步激活创新之源,夯实产业之基。他表示,宝山区遵循创新、开放、合作的原则,诚挚欢迎境内外企业、高校、机构、创新主体参与到宝山科创中心主阵地建设,共同加快推动宝山高质量发展。
上海宝山大学科技园发展公司总经理朱景宏 先生介绍了宝山大学科技园总体建设情况。宝山区加强与高校合作。联合上海大学,共建环上大科技园。携手复旦大学,打造宝山复旦科创中心。引入北大、华中科大、上海理工等大学科技园,全方位承接高校溢出效应。宝山大学科技园公司通过融合创新,共享资源,以及科创30条、环上大黄金10条等政策牵引,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赋能。
落基山研究所高级咨询师李威 先生在主旨分享中指出,在中国2050年零碳图景中,能源供求结构将发生重大转变,模型预测一次能源消费将降低45%,化石能源需求下降90%,太阳能、风能、生物质等成为主要能源。中国工业脱碳的路径中,电气系统的清洁化是关键领域,需要一系列电网灵活性措施来平衡电力供给与需求,而氢能也将在中国重工业和交通行业脱碳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在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道路上,电池储能、氢能技术等关键清洁技术的创新、5G和数字化技术催生的商业模式创新和企业低碳化运营尤为重要。
上海电气“双碳”行动方案牵头人王德元 先生从产业方的视角出发,分享了企业在“能源与工业”这两大减排主战场的创新实践。在工业方面,上海电气致力于构筑“立体式”零碳园区解决方案,在能源方面,则希望构筑“全方位”新型电力系统解决方案,并充分发挥客户资源和装备制造及服务优势,以能源与工业加速融合联动的“双网联动”方式,实现“双碳”目标。
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市综合能源系统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孙耀杰 先生随后分享了数智驱动的综合能源与储能的发展变革趋势和创新案例。他强调,能源技术与智能信息技术的融合,是解决未来能源变革的重要手段。通过可再生能源设备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能源系统的大数据技术、物联网与边缘智能技术等关键技术,可以实现建设一个低碳、高效、智能的新型综合能源系统的目标。他还指出,与此同时,零碳智能技术需要更多的产学研转化。
圆桌会谈环节的主持人为水木易德(智慧坊·产业创新中心)总经理俞琛 女士,参与对谈的嘉宾则来自于创新技术平台、研究机构、产业方和金融投资机构等,聚焦探讨能源解决方案的创新方向与趋势。
三位来自产业方的嘉宾: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主任刘 练波 先生、隆基集团市场洞察总监孙妍星 女士和上海电气“双碳”行动方案牵头人王德元 先生分别从自己企业的实践出发,介绍了各自在能源解决方案的创新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分享和探讨了在不同阶段中遇到的挑战与机遇。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绿色科技研究与投资促进中心副主任杨熹 先生和MIH Capital 创始合伙人严心隽 先生则分别从技术平台和投资机构的视角,总结了自己观察到的能源领域创新技术解决方案的特点、痛点与发展前景,并从连接产业方和投资人的角度,分别为能源领域创新创业团队/项目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路演环节主持人由绿色技术银行战略投资部副总监王一帆 担任,电芯兆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北京氢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碧成科技有限公司 三家企业参与路演,绿色技术银行副总经理、战略投资部总监余 峻 、再石资本合伙人王蔚臻 、泰越资本高级经理宋李彬和禹闳资本投资经理魏征 担任点评嘉宾。
落基山研究所项目总监王喆 先生和Impact Hub Shanghai 影响力工场联合创始人、管理合伙人费晓静 女士对本场活动的精彩分享内容进行了总结观察。王喆指出,工业和能源是实现碳中和最重要的两个领域,我们需要做好长期转型的部署准备,在这一过程中,创新技术是最关键的推动力。工业领域大多数具有减排潜力的脱碳技术基本都处于早期阶段,需要更好地推动其规模化。最后,王喆也强调,我们要更加清晰地明确技术面对的需求,厘清方向,从而有的放矢地帮助创业企业成长。费晓静则重点提出,气候创新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创业项目等各利益相关方的密切合作。她希望更多企业能为一些具有颠覆性技术的中小企业提供产业试点的机会,共同用开放式创新的方式进行合作,从而共同助力中国工业脱碳与产业升级。
“2022工业脱碳路径及创新机遇系列线上论坛”将从6月23日至7月21日连续五周、每周四下午举办一场,围绕能源、制造、钢铁、化工和建筑等领域,邀请超过80位大咖嘉宾分享创新趋势与独家观察。欢迎所有关注工业脱碳的伙伴,尤其是拥有低碳解决方案的创新创业团队持续关注相关信息。
本系列论坛也是“低碳共创营2022工业制造赛道产业共创计划”的同期共创论坛,“低碳共创营” 由汇丰中国和恩派基金会支持、 Impact Hub Shanghai 和绿色创业汇联合主办。为了实现30·60双碳目标,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产业升级,低碳创新和绿色转型成为解决方案中的关键一环。低碳共创营旨在启动大企业、初创企业、高校院所间的链接,助力创新科技产业化,产业集团创新化,金融资本实体化。2022“低碳共创营”设置“农业与食品”和“工业制造”两大赛道,两大赛道目前均已发布产业需求,欢迎拥有低碳创新解决方案的创业企业积极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