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当局四年来首次调涨电价 平均涨幅达8.4%

2022-06-28 10: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浏览:  

台湾当局经济事务主管部门27日表示,由于燃料价格持续位于高档,台电发电及购电成本负担过重、造成严重亏损,同时考量全球通胀因素,决议自7月1日起调涨电价,平均涨幅8.4%,均价每度2.8458元(新台币,下同)。

综合中央社、中时新闻网等台媒报道,根据该部门的涨价方案,针对高压电及特高压电的产业用电大户,将调涨15%的电价;对于全台用电1001度及以上的住宅,超额用电部分将调涨9%。

而每月用电1000度以下的住宅,小商家,低压电用户,高中以下学校不在本次调涨电价之列。此外,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营业的因素,农渔、食品、百货、餐饮、电影院及健身房6项使用高压电的产业,电价也不作调涨。

此为台当局近四年来首次调涨电价。此前,台媒《今周刊》分析,今年以来,全球煤炭、天然气价格大涨,致使台电的亏损与日俱增。电费涨价已是势在必行。若台湾电价继续“冻涨”,不能反映燃料上涨的成本,台电今年恐亏损1500亿元以上。

从台电官网可以看出,今年前4个月已经产生469亿元赤字,相较于去年同期获利147亿元,两者差距616亿元。其主要原因便是台电燃料支出持续增加。

但对于台当局此次调涨电价,岛内舆论并不“买账”。

《联合报》发表评论表示,当局选在通胀压力沉重的时候调高电价,定会让已不断上涨的物价雪上加霜。虽然仅调整用电大户的电价看起来未直接冲击民生,可仍会反映到终端消费物价上,民众还是要承受电价上涨的压力。

文章指出,追根究底,电价上涨暴露了当局的能源政策不切实际:想要“非核”,还想有便宜的电。这根本是“鱼与熊掌难以兼得”。如今,台湾发电始终摆脱不了使用燃煤跟天然气,成本难以压下去。

台湾工业总会理事长苗丰强表示,相较电价,产业界更关心的是电力稳定供应的问题。为提升电力系统韧度,当局不宜让“零排碳”的核电从能源选项中排除。

而《经济日报》社论指出,当局电价调涨的最高指导原则,仍然以政治考量优先。为免对年底的选举产生负面影响,还是不敢调涨代表选票绝大多数的住宅民生电价,调涨负担几乎全集中在工商界。不全面调涨电费,只会让原本就脆弱的能源政策更加左支右绌,这不仅进一步增加缺电危机,更形成下波调涨电费的压力。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电价机制或改变!调整煤电基准价、放宽中长期交易价格20%浮动限制(建议)

电价机制或改变!调整煤电基准价、放宽中长期交易价格20%浮动限制(建议)

《报告》指出,关于新能源价格:新能源于2021年开始实行平价上网,并且政策提出2030年新能源要全面参与电力市场。当前全国新能源电量平均市场化率约30%左右,各省分布不均。全国有三分之一的省份超过30%,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新能源参与市场程度高的省份,尤其在运行电力现货市场的省份,新能源结算价格普遍较低。
马克龙:法国应进入“战时经济状态”!电力赤字字高达42亿欧元!

马克龙:法国应进入“战时经济状态”!电力赤字字高达42亿欧元!

法国总统马克龙11月9日表示,鉴于俄乌战事,法国应进入“战时经济状态”,展开更全面的工业和经济动员。11月8日,马克龙谴责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不友好”,并呼吁“欧洲觉醒”。外媒称,法国第三季度能源赤字增加了73亿欧元,其中电力赤字暴增42亿欧元。
11-11
利好风电!中电联建议:调高煤电基准价至0.4335元/度!

利好风电!中电联建议:调高煤电基准价至0.4335元/度!

11月8日,中电联发布《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电价机制研究报告》。中电联认为,电价的合理构成应包括六个部分,即电能量价格+容量价格+辅助服务费用+绿色环境价格+输配电价格+政府性基金和附加,有序将全国平均煤电基准价调整到0.4335元/千瓦时的水平。
中电联报告:构建科学合理的电价机制

中电联报告:构建科学合理的电价机制

11月8日讯 报告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如果要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该如何谋划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安洪光看来,建立科学合理的电价机制,是促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实现新能源对传统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关键手段。
11-09
内蒙古取消优惠电价影响几何

内蒙古取消优惠电价影响几何

“从对用电量不同的企业影响来看,用电量较小的企业,生产经营基本不受影响;用电量较大的企业,对企业的生产成本提升有限,不会影响企业持续盈利。”一位不愿具名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能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