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排放路该怎么走? 10省市公布节能减排方案

2022-06-28 10:45  来源:国务院  浏览:  

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工业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被列入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推进钢铁、水泥、焦化行业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到2025年,完成5.3亿吨钢铁产能超低排放改造,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燃煤锅炉全面实现超低排放。

各地纷纷跟进,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政策,截至发文,共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其中对超低排放工作的要求不尽相同。

537_副本.png

火电方面,各地基本以35/65蒸吨为限,淘汰小机组,推动大容量机组超低排放改造。

水泥方面,只有重庆市与山东省给出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期限,分别是2025年和2023年。

现阶段超低排放改造的重点是钢铁。

黑龙江省要完成930万吨钢铁产能超低排放改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黑龙江钢铁产量约为960万吨,且同比减少2.63%,这意味着到2025年黑龙江省钢铁产能基本能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与之情况类似的还有江西省和福建省,要求在2025年基本完成钢铁超低排放改造。

云南、重庆、浙江三地要求更为坚决,要求完成或者全面完成钢铁超低排放改造。

内蒙古要求较为宽松,要求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比例为80%。作为发电量全国第二,且火电占比超过80%的能源大省,完成火电超低排放改造对内蒙古来说显然更为迫切。

河北省没有提出明确目标,不过去年底印发的《河北省“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中提到将于“十四五”期间将全面完成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河北省钢铁年产量超2.2亿吨,不仅高居全国第一,更是第二名江苏省的近两倍,虽然有首钢迁安这样的先行者,但距离“全面完成”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山东省,要求在2023年底前完成焦化、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没有提到钢铁是因为其在2020年即全面完成钢铁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作为北方首屈一指的工业大省,2021年山东省水泥年产量超1.6亿吨,钢铁产量超7600万吨,焦炭产量超3000万吨,国内排名分别为第二、第三、第五,在此背景下依然坚持制定较为激进的减排方案,山东省的决心信心可见一斑。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关于邀请企业参加 “2021 ES浦江环境可持续发展论坛”的通知

关于邀请企业参加 “2021 ES浦江环境可持续发展论坛”的通知

全球气候变暖确定性强,减排控温刻不容缓,自人类工业化以来,由于化石能源的广泛使用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使得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繁出现。我国是碳排放大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地位不可或缺,“双碳”目标的提出不仅是中国主动承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责任的大国担当,且对提升国际话语权意义重大。
08-12
全国首个海洋石油产业自动驾驶项目开始常态化运营

全国首个海洋石油产业自动驾驶项目开始常态化运营

7月26日,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发布消息称,近日该公司下属物流惠州基地(下称海油惠州基地)开展的全国首个海洋石油产业自动驾驶项目开始常态化运营,标志着海油惠州基地智能化水平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为基地的整体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对进一步推动中海油物流行业转型升级、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探索意义。
施耐德电气:以能源管理为抓手,以科技创新催化深度减碳

施耐德电气:以能源管理为抓手,以科技创新催化深度减碳

7月14日,以“数字赋能,全程减碳”为主题的2022年施耐德电气创新峰会在云端举行。在下午的绿色能源管理峰会上,施耐德电气发布系列能源管理创新产品、洞察报告,并邀请众多业内权威专家与客户伙伴,就“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管理与创变之道展开探讨。
24亿元专项资金,用在这里!

24亿元专项资金,用在这里!

国家发改委7月26日消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带动作用,推动地方加强节能减碳能力建设,近日,国家发改委下达污染治理和节能减碳专项(节能减碳方向)2022年第二批中央预算内投资24亿元,支持各地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减碳改造、低碳零碳负碳、节能低碳技术创新示范、资源再生减碳等项目建设。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轻量化是途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轻量化是途径

碳中和、碳达峰需要在节能减排和能源转型两个方面探索。轻量化是目前新能源汽车实现节能减排的现实途径;新型电池的发展与突破对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影响极大。”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科协主席、重庆大学教授潘复生23日说。

推荐阅读

热文

Copyright © 能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