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克电池:深耕高容量硅负极技术,探索三元锂电池性能突破

2022-07-14 10:59  来源:汽车大观  浏览:  

作为锂电池四大主材之一,负极材料对锂电池性能提升,尤其是容量和续航的突破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硅基负极被行业普遍认定为理想的下一代负极材料。作为国内率先应用硅负极的锂电企业之一,比克电池在此领域深耕多年,近日比克电池首席科学家林建博士在对外传递了比克在高容量硅负极上的研究进展。

据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硅基负极出货量 1.1 万吨,同比增长 83.3%,虽仅占 1.5%的负极材料市场份额,处于发展初期,但前景可观,吸引了大批行业先行者。如林建所说,“硅基负极市场需求的攀升主要源于新能源产业的迅猛发展,为满足未来动力电池的高能量密度要求,进而推动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提升,驾乘体验媲美燃油车甚至超越燃油车,推进全面电动化。”

凭借行业领先的研发进展和经验优势,比克在国内最早将硅用于圆柱电池负极材料。事实上,相对于方形和软包电池,硅基负极应用于圆柱领域有着天然优势。相比石墨,在充放电过充中,硅会产生巨大的体积膨胀,高达300%,而圆柱电池通常采用钢壳,机械强度大,有着很好的束缚力,能够有效抑制硅的膨胀形成天然屏障。目前,比克硅氧材料由一代硅已发展到三代硅,将首效由77%提升至86%,基本达到与正极效率匹配,并采用了先进的补锂技术,正极利用率逐步提升。

机遇的背后往往是巨大的挑战,相比传统材料,硅基负极在比容量、循环寿命和安全性等方面有明显优势,但同时存在着成本高、生产技术门槛高等问题,规模化生产困难。

据林建介绍,目前比克正在进行预锂硅氧材料的研究。首效低、容量衰减快是制约硅基负极商业应用的核心原因,预补锂技术正是用于提升硅基材料首效,主要通过在硅基材料中预先补充部分锂,减少充放电过程中的不可逆容量损失。

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比克电池始终坚持为终端产品超前部署的产品开发模式,这也使得比克在电池性能上持续领先行业。无论是追求无绳便携,智能灵活的小动力领域,还是电动化渗透率不断提升,里程焦虑亟待解决的新能源汽车领域,领先行业的电池技术都将引领行业发展,推动产业变革。如林建所说,比克电池将持续探索高容量硅负极技术,向三元锂电池性能极限发起挑战,致力为客户和消费者提供更高性能的产品和服务。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宁德时代加码电池项目力争5年营收1.75万亿 曾毓群回怼曾庆洪称原料涨价是资本炒作

宁德时代加码电池项目力争5年营收1.75万亿 曾毓群回怼曾庆洪称原料涨价是资本炒作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回怼”称,上游材料涨价导致电池厂商成本增长,但矿产资源并不是产业发展的瓶颈,电池原材料上涨的真正原因是资本炒作。
供给紧张 锂电负极材料企业订单饱满

供给紧张 锂电负极材料企业订单饱满

近日从贝特瑞、杉杉股份等动力电池负极材料企业了解到,受益于下游新能源汽车、储能等多领域对动力电池的旺盛需求,动力电池负极材料供给紧缺。业内人士预计,今年负极材料需求量为120万吨,供应缺口在30万吨左右。目前,多家负极材料头部企业订单饱满,在供给偏紧、成本端涨价压力下,已有头部企业产品涨价。
深耕锂电池正极材料领域,科隆新能年营收破26亿元

深耕锂电池正极材料领域,科隆新能年营收破26亿元

河南科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隆新能”或“公司”)主要从事电池正极材料及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中,电池正极材料产品主要包括锂电三元前驱体、锂电三元正极材料、氢氧化镍等,主要用于锂电池和镍系电池的制造;电池产品主要包括锌银电池、镍系电池、锂电池等二次电池及电池系统。公司电池正极材料及电池产品下游终端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3C 电子产品、军事装备、储能设备和轨道交通等领域。
锂价一年涨了10倍 疯狂上涨现象令人担忧

锂价一年涨了10倍 疯狂上涨现象令人担忧

2021年初,国内电池级碳酸锂平均价为5万元/吨左右;到2022年一季度,已突破50万元/吨。上海有色网显示,电池级碳酸锂7月的价格维持在47万元/吨左右。
1226家公司发布半年度业绩预告 天齐锂业净利增超百倍暂居首位

1226家公司发布半年度业绩预告 天齐锂业净利增超百倍暂居首位

受益于行业高景气度和非经常性损益、投资收益增长,锂电龙头天齐锂业2022年上半年实现了大幅增长。7月14日上午,公司披露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6亿元至116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1089.14%至13420.21%;扣非后净利润约为84.6亿元至103.8亿元,同比增长43625.9%至53549.51%。

推荐阅读

热文

Copyright © 能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