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碳行业能否成功转型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资金支持是转型的基础。”日前,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洁清在转型金融支持煤电企业低碳转型的机制研究报告发布会上表示,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要发展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绿色产业,更要注意到煤炭、钢铁等碳排放较高的产业。
不过,目前金融市场对绿色产业的关注度更高,而支持棕色产业的“转型金融”才刚刚起步。在传统的绿色金融框架下,创新金融工具,调动和引导转型金融活动投资,避免资产搁浅,有序转型成为当今资本市场关注的问题。
满足融资需求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认为,在传统的绿色金融框架下,转型活动没有得到充分支持。传统的绿色金融注重于支持“纯绿”或“接近纯绿”的项目。而被纳入碳交易市场的八大高碳行业,如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等,向低碳转型的经济活动能得到的支持有限。
马骏指出,我国绿色产业目录所界定的绿色经济活动目前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左右,剩余90%都是不符合绿色贴标要求的“非绿活动”。这些具有一定碳排放强度的“非绿活动”有一部分是可转型的。为了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支持可转型的非绿活动向低碳、零碳目标转型,转型金融应运而生。
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志青表示,转型金融不是解决增量资源的问题,而是支持解决存量资源的二次配置问题 。煤炭、钢铁、水泥等高碳排放产业,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属于存量资源部分,对于稳定国计民生具有重要意义。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前述产业基本上以调整和转化为主,这是当前绿色金融覆盖不到,而转型金融大有用武之地的部分。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袁家海强调,目前,部分银行或投资机构不支持与煤电企业相关的融资活动,如果高碳行业的低碳转型得不到金融支持,可能被迫倒闭、成为搁浅资产或不良资产,造成区域经济萎缩以及随之而来的失业和金融风险。要适时引入转型金融,为煤电、钢铁等高碳行业的低碳转型资金需求提供投融资渠道。
试点项目落地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发展提速。普华永道预计,中国转型金融将引发数百万亿元的融资需求。与传统的发展轨迹相比,低碳经济发展需要更强的资金拉动。无论是绿色还是转型金融领域,市场仍存在广阔的增长空间。高碳排放行业转型需求尤为迫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4月,人民银行召开的2022年研究工作电视会议上指出,要以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为主线,继续深化转型金融研究,实现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有序有效衔接,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
虽然截至目前,转型金融在全球范围内仍属于新兴产业,刚刚起步,国内外的相关产品与工具尚不成熟且未形成规模,但从2020年开始,我国就陆续推出转型金融试点 。比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浙江省湖州市的部分金融机构出台相关文件。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推出支持转型金融的第一批指导性文件,明确了转型债券的定义及合格项目类别。
去年4月,贴标债券领域的重要市场监管机构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在人民银行的指导下,推出国内首批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以下简称“SLB”)。首批项目均为2年及以上中长期债券,发行金额73亿元,中国华能、大唐国际、长江电力、国电电力、陕煤集团、柳钢集团与红狮集团为首批发行商 。
长江电力称,公司正围绕主责主业,积极开展产业链上下游和新兴领域战略投资。公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全国首批SLB,获得市场投资者广泛参与和踊跃认购,向市场彰显在推动可再生能源领域持续发展的决心,公司在资本市场认可度也随之提升了。
活跃度提升
近年来,国内陆续开始了不少有关转型金融方面的尝试。我国金融机构先后推出了SLB、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转型债券以及低碳转型债券等转型金融工具。在资本市场关注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高碳行业低碳转型项目活跃度也开始提升 。
4月底,长江电力发布2021年社会责任报称,公司与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建成1万千瓦/3.9万千瓦储能电站项目,助力钢铁企业节能减排降低污染与用能成本,被视为储能应用在低碳钢铁行业的探索范例。长江电力希望通过不断提升资本运营管理质效,创造社会最大化综合价值。
不过,对于目前业绩承受较大压力的煤电企业来说,转型仍面临不少挑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宏观与绿色金融实验室中级研究专员邵丹青表示,以山西某省属电力公司为例,公司燃煤业务收入占比较高,且资产负债率超70%,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在煤电盈利能力大幅下降的背景下,公司资本管理问题较为突出,且缺乏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所需的资金。如果这一类企业可以获得转型金融的支持,从传统燃煤发电企业向新能源为主的综合能源公司转型,则将实现双碳目标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马骏则认为,煤电企业在未来低碳转型发过程中将出现分化。“一些煤电企业有意愿、有能力转型,创新金融工具将对其产生积极作用,助力公司转型成功。但对于一些缺乏人才或转型意愿的企业来说,即使有金融支持,其转型也不一定顺利。金融机构需要提高判断力,甄别那些有意愿、有能力的转型成功的煤电企业,在融资、项目获得等方面提供支持,推动其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