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扩充全球版图,出海挪威和德国

2022-08-04 11:30  来源:观察者网  浏览:  

不只是新势力,比亚迪也要进军欧洲市场了。

当地时间8月1日,比亚迪宣布,公司和欧洲最大的经销商集团之一的Hedin Mobility合作,拟在瑞典、德国推出新能源汽车产品,预计今年四季度交付首批车辆。

比亚迪签署线上协议

继爱驰、蔚来、小鹏之后,中国又一家新能源车企出口海外。截止目前,比亚迪尚未公布具体出海欧洲的车型和价格。

根据比亚迪公布的合作内容,在瑞典市场,比亚迪主要依靠Hedin Mobility已建成的门店体系;而在德国市场,比亚迪需要通过Hedin Mobility寻找德国本地的经销商。

不同于蔚来的直营模式,比亚迪选择轻资产的模式,和欧洲本土经销商开展合作,降低资金投入。Hedin Mobility集团在欧洲市场拥有230多家经销商门店,业务涵盖瑞典、德国等欧洲8个国家和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此次出海,除了中国车企青睐的挪威市场,还包括欧洲汽车产业腹地德国。

挪威是欧洲新能源渗透率最高的国家,本土并没有相关汽车品牌。根据挪威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挪威共计销售17.62万辆汽车,其中65%的车型为电动汽车,比去年增长了11个百分点。但按品牌来看,销量前三的车型分别为特斯拉Model 3、丰田RAV4插混版、大众ID.4。蔚来、小鹏、爱驰、上汽、一汽红旗车型均未挤进挪威交付量前十。

德国则是欧洲最大的新能源市场。华创证券研报显示,2021年德国新能源车年销量68.1万辆,遥遥领先于欧洲其余各国,同比增长72.7%,年渗透率达26%,同比上升12.5 个百分点。

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告诉观察者网,日韩市场本身狭小,美国本土市场竞争较强,而欧洲作为新能源汽车消费一大市场,本土品牌转型较为缓慢;挪威新能源汽车免征关税、购车以及里程补贴不区分是欧洲本土品牌还是外资品牌,是中国新能源出海的良好契机。在过去燃油车时代,中国出海车型价格大多在3.5万美元以下,切换赛道,中国出海车型还有望实现价格向上。但欧洲新能源管控和国内标准存在差异,例如隐私管控更为严格,需要车企进行本土化适应。

特斯拉就曾在欧洲市场吃瘪。去年5月,据挪威媒体Nettavisen报道,在2019年特斯拉发布软件更新后,导致某些车型电池充电速度降低且续航里程也受到影响。因此,挪威一家法院近日对特斯拉做出判罚,要求其向车主支付每辆车136000挪威克朗(约合人民币10.5万元)的赔偿。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降价?比亚迪真顾不上

降价?比亚迪真顾不上

10 月 28 日,比亚迪发布 2022 年第三季度报告。第三季度比亚迪营业收入 1170.81 亿元,同比增长 115.5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57.16 亿元,同比增长 350.26%。
超55亿元!增速超3倍!比亚迪前三季度业绩预告公布!

超55亿元!增速超3倍!比亚迪前三季度业绩预告公布!

10月17日,比亚迪公布2022 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预计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55.05亿元至59.05亿元,同比增333.60%至365.11%;预计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91亿元至95亿元,同比增272.48%至288.85%。
比亚迪三季度销量再度超越特斯拉

比亚迪三季度销量再度超越特斯拉

2015年前后,在汽车“新四化”的变革驱动以及特斯拉带动的创业风潮下,诞生了以“蔚小理”为代表的一批中国互联网造车新势力,在新能源汽车爆发的初期实现了引领,以非常快的速度实现了对传统车企的超越,月销破万之际也在突破国内自主品牌的价格天花板。
蔚来、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加速出海 技术底座建设成比拼关键

蔚来、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加速出海 技术底座建设成比拼关键

尽管蔚来称进入德国市场不是情绪化的考虑,但是外界仍然将其直入BBA豪华车腹地看成加速出海圈地的信号。继比亚迪面向欧洲市场推出三款车型后,蔚来也在德国柏林宣布ET7、EL7和ET5将以订阅模式进入德国、荷兰、丹麦、瑞典四国市场。
中国新能源车企“物美价廉” 在欧洲市场广受消费者青睐

中国新能源车企“物美价廉” 在欧洲市场广受消费者青睐

中国新能源车企蔚来7日在德国柏林举办“蔚来欧洲发布会”活动,宣布开始在德国、荷兰、丹麦、瑞典四国市场提供服务。近年来,一些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不断拓展欧洲市场,正以创新技术、服务理念和过硬质量赢得欧洲市场认可和尊重,推动中国与欧洲汽车行业交流合作。

推荐阅读

热文

Copyright © 能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