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个基于固体介质注入的成套高压电缆缓冲层修复工艺实现应用

2022-08-09 10:11  来源:新华网  浏览:  

8月8日,国内首个基于固体介质注入的成套高压电缆缓冲层修复工艺实现应用。利用石墨注入式高压电缆缓冲层修复,为保障高压电缆线路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撑。在此之前,国网天津电力成功对一条5.5米长的220千伏高压电缆进行了石墨注入,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高压电缆缓冲层位于电缆主绝缘与金属护套之间,能够起到电气导通、机械缓冲与纵向阻水作用,主要由半导电阻水膨胀带、缓冲棉等材料组成。受缓冲层材料、质量等因素影响,缓冲层受潮后导致电气性能下降会对高压电缆安全运行造成影响。如何快速经济的对故障电缆进行修复,延长电缆使用寿命,解决国内外面临的共性难题,成为当下城市电网运行维护面临的重要问题。

国网天津电力于2021年开始自主研发高压电缆缓冲层修复工艺,开展高压电缆缓冲层电气性能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了高压电缆缓冲层石墨注入装置,提出了高压电缆石墨注入技术导则。项目研究期间共在修复工艺、修复装置等方面实现授权发明专利4项,受理发明专利4项。

“我们根据高压电缆结构特点和流体力学,优选出石墨粉作为修复介质,综合提出了成套的高压电缆缓冲层修复工程实施工艺,实现被修复电缆缓冲层整体电气性能的有效提升。”国网天津电科院电缆专业负责人暨项目负责人宋鹏先介绍。

以往高压电缆缓冲层的电气性能出现异常时,只能采用更换整缆的方式解决,人工工作量大、成本费用高。以国内某条5公里长、大截面220千伏高压电缆缓冲层缺陷线路更换为例,需耗资3500余万元,工期历时30余天。利用“石墨修复”技术可有效消除高压电缆缓冲层缺陷,将工期减少至3天左右,并极大降低整个工程施工成本,提高高压电缆线路运行安全可靠性。

近年来,国网天津电力瞄准世界一流企业建设,加速科技研发和应用,自主研发全国首个变压器智能内检“机器鱼”,投运全球首套分布式虚拟机等一批原创成果,打造滨海能源互联网综合示范区等一批集成示范,培育“电力看经济”等一批创新业态,制定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等一批国际标准。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新疆加快新能源项目建设 今年新增装机将达一千五百万千瓦

新疆加快新能源项目建设 今年新增装机将达一千五百万千瓦

近日,±1100千伏昌吉换流站进行了一年一度的停电检修。换流站党支部书记高新龙介绍,一年一度的检修能够保障这条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继续安全平稳运行,确保疆电外送通道安全送电。
四川加快推进电力投资

四川加快推进电力投资

“系好安全带、戴好防坠器,每天高空作业近4小时,拧紧每一颗螺栓、固定每一个线夹,容不得半点懈怠。”对工作在白鹤滩—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现场的电力作业人员郭忠海来说,这是一个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国庆假期。
我国西南地区首个特高压交流工程开工

我国西南地区首个特高压交流工程开工

9月29日,我国西南地区首个特高压交流工程——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正式开工。
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电力系统

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电力系统

9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基础设施建设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能源局规划司副司长宋雯在会上表示,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系统,发电装机达到24.7亿千瓦,超过G7国家装机规模总和;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达到226万公里,建成投运特高压输电通道33条,西电东送规模接近3亿千瓦,发电装机、输电线路、西电东送规模分别比十年前增长了1.2倍、0.5倍、1.6倍。
这条特高压跨过了长江→

这条特高压跨过了长江→

9月19日,经过连续奋战,白鹤滩至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白浙线)长江三峡跨江线路全线贯通。白浙线是我国实施“西电东送”、清洁能源外送的重大电网工程,途经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浙江5省市,送端连接目前世界在建最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受端位于杭州临平区浙北换流站,线路长度2140公里。

推荐阅读

热文

Copyright © 能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