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全球能源管理和自动化领域数字化转型专家施耐德电气,携可持续“一体两翼”成果重磅亮相,分享如何以“数字化”和“服务”赋能产业链减碳,并融合行业四大关键场景需求,深挖服务和数字化的落地价值,共赢绿色高效与可持续。
在展示以软件为核心的数字化技术成果时,施耐德电气介绍了包含智能配电一体化运管维系统(EcoStruxure™ Power Advanced)、电力监管控系统(EcoStruxure Power Operation)及智能配电站控终端(EcoStruxure Power Terminal)在内的新一代智能配电软件。
施耐德电气智能配电软件市场部产品经理王梦翼介绍新一代智能配电软件
深挖需求侧,数字引擎加速双转型
能源转型是应对气候问题的关键。根据施耐德电气气候研究报告《回到2050——1.5℃比想象中更可行》的建模数据显示,能源的减排量有55%来自经常被忽略的能源需求侧,其存在着诸多转型的迫切需求潜在机遇。同时,需求侧能源使用方式的变革对供给侧转型的带动性也不容小觑。因此,需求侧的能源消费模式是未来减碳重点。
从需求侧出发,施耐德电气以立体化思维作为配电场景设计理念,推出“智能配电2022”解决方案,覆盖配电设计、建造、运营、维护全场景应用,助力各行业实现配电系统安全运行、电力资产健康管理、能耗管理优化提升、电能质量综合治理,加速低碳和数字化双转型。
在全面且立体的思维架构下,施耐德电气为“智能配电2022”解决方案铺设安全可靠且互联互通的硬件底层,并配备三类全场景数字化边缘控制软件,通过软硬件一体化能力,最大限度发挥数字化价值。其中,三类全场景数字化边缘控制软件POA、PO、POT以丰富的软件组合和应用模块开发来覆盖智能配电全场景数字化 。
具体来说,智能配电一体化运管维系统 (POA)、电力监管控系统 (PO) 及智能配电站控终端 (POT),分别负责电力系统的综合监管控、电力数据的实时监控及电力设备的就地监控、分析和运维辅助,三者协作覆盖配电设计、建造、运营、维护全场景应用,进一步加速了企业数字化低碳转型进程。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会上, 施耐德电气智能配电站控终端 (POT) 精彩亮相了两大全新升级点:“配电运维知识库” 聚合施耐德电气关键配电设备的使用及问题处理技术资料,可根据现场检索找到问题表征对应的处理方案,提升用户运维专业能力;“POT 运维助手” 提供运维巡检签到功能,帮助运维人员便捷查看站点运维信息,汇总工单执行情况与常见问题,实现工作流与信息流在配电站的闭环。
嵌入应用场景,智能配电方案应需落效
要真正实现数字化,智能配电方案应该更深地嵌入应用场景,并基于标准的软硬件产品,根据行业应用需求的不同定制方案。而这正是以丰富的软件组合和应用模块组成的POA、PO、POT软件家族之所长。
以苏锡常湖底隧道 为例,该项目总长10.79公里并贯穿横贯湖底,在环境要求极为严苛且系统庞大的前提下,保证设备运行稳定以及故障及时处理已非易事。针对以上难点,施耐德电气为项目定制配备107套POT智能配电站控终端和4套PO电力监控系统,通过有机组合,打造一体化运管维平台,全面保障系统运行可靠的同时,实现了3个35kV变电站和61个10/0.4kV配电站的统一管理,有效提升运维效率。在此基础上,通过POEM能效管理应用,实现对配电能耗的可视化管理,全面升级节能属性,拓展减排空间,创造了重大水下工程项目数字化转型标杆案例。
以某半导体行业创新中心项目 为例,该项目所属客户是世界领先的芯片制造企业之一,在制造业升级浪潮下,亟需扩大产能,并通过可靠、高效的生产线,实现高质转型。然而,芯片生产设备精密,且生产流程复杂,对配电系统安全可靠性以及设备供电连续稳定性有严格要求。在此前提下,要进行减碳升级,会进一步提升配电系统建设和运维的复杂性。
针对以上难点,施耐德电气为项目配备了POA一体化运管维系统,以安全且互联互通的硬件产品为基础,灵活组合边缘控制层的软件,配合全生命周期服务,为项目构建了中低压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其中,POPQ电能治理专家能够配合专业仪表分析电能质量异常、提供合规报告,并以此帮助运维人员做出准确判断,从而强化电能质量。POAE资产健康专家构建中低压配电资产台账,灵敏检测设备运行状态,分析设备健康度,保障系统可靠性。POEM数字能效专家能够对用电设备、用水设备、用气设备的能耗进行全面监测,为运维人员直观呈现生产过程能耗和能效水平。整套方案全方位地助力了芯片精益制造产线的用能效率验证、主动运维管理和供电品质的提升。
“科技向实”,技术发展和设备更新的最终目的是在实践中创造价值。施耐德电气智能配电及电能管理业务总经理徐栋表示,“深入应用场景,以实效为前提,为企业提供可实践、可落地的智能化配电方案解决方案,是 施耐德电气最为突出的不同。 施耐德电气自身具有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长期实践,以我们在工业自动化和电气化领域的技术优势和经验积累为前提,基于领先的数字化技术,我们有能力、更有责任帮助更多企业加速减碳进程,助力推动‘双碳’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