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青海这十年”青海省自然资源厅专场新闻发布会,通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自然资源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罗保卫介绍,十年来,省自然资源系统扎扎实实统筹发展与保护,自然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11亿吨
十年来,青海累计报批各类建设用地103.7万亩,供应国有建设用地10125宗、面积124.84万亩,保障了西宁曹家堡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落地。为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基地提供用地保障,13个新能源项目均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报批。
晶质石墨、锂铍矿、滑石等一批新能源、新材料矿产取得新发现,多措并举做好钾肥保供及全省煤炭产能释放工作,为延链补链强链项目等提供了支撑。严格矿业权出让收益评估和征收,省级矿产资源专项收入56.09亿元。
矿产资源绿色勘查实现新突破,十年来,安排各类非油气地质勘查项目5034项,新提交矿产地、普查基地211处,提交可供开发的矿产地94处;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11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1678亿立方米,煤炭32.62亿吨,铜镍铅锌1599.14万吨,金423.89吨,银6713吨,钾盐5.79亿吨。
木里矿区以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已完成80%
“我们全力推进《木里矿区以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3年)》和调查整治、建立长效机制的目标任务,已完成总体工作量的80%。同时,会同两市两州10个县政府着重开展了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798个‘问题图斑’分类整治,目前正在加强推进‘巩固提升年’各项工作。”罗保卫介绍。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自然资源系统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加强耕地用途管制,确保全省831万亩耕地、66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各市州、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初步成果,完成278个“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3个村庄规划入选全国村庄规划优秀案例。统筹划定全省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已经省政府同意后报自然资源部。
相继组织实施了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试点项目、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等一大批历史遗留矿山治理项目,治理面积15.9万亩。稳妥有序退出自然保护区内矿业权,完善自然保护地历史遗留矿业权退出机制,推进自然保护区85宗退出矿业权收尾,祁连山国家公园78宗退出矿业权已完成注销和补偿成本核算。
解决并办理204个“问题小区”8.3万户住房不动产登记
近年来,青海省自然资源系统争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任务1.84万亩,涉及资金61.05亿元,占补平衡指标跨省域交易0.94万亩、收益7.49亿元,所得收益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每年为贫困县配置每县600亩计划指标,专项用于脱贫攻坚和巩固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应保尽保”,供应保障性住宅用地508宗。
完成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试点工作,全面完成全省31698户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户安置住房不动产权证办理工作,全省宅基地发证60.44万宗,累计解决并办理204个“问题小区”8.3万户住房不动产登记。
全面完成全省45个县(市、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评价工作。“十三五”以来,继续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力度,完成治理工程43项,有效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自2019年开始,共投入资金5672万元,对威胁30人以上的46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了普适性监测预警设备,实现了“人防+技防”的升级版群测群防。今年将继续投入4935.5万元开展505处普适性监测预警点建设,建成后全省自动化监测预警点将达到975处,全省地质灾害预警、预防能力持续提高。
同时,省自然资源厅持续强化自然资源执法监管,不断健全完善土地和矿产监管制度体系,从规划、准入、监管、服务等方面实行全链条管理,建立了大督察、大执法工作机制。近十年以来,共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8401件,立案查处矿产违法案件491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