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能源高速跃升相比,储能行业发展规模相对滞后,未来储能的健康发展需要合理的市场机制与可行的商业模式。
“新能源发电占比要实现从现在的12%到超过20%、35%,甚至将来在碳中和情景下达到60%左右,一个重要的支撑条件是储能”“储能是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灵活性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新型储能市场尚未形成稳定的收益模式”“储能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这是记者近日参加“新型电力系统沙龙”系列活动中听到的声音。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新能源的大规模发展给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带来了巨大挑战,作为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的重要手段,储能的发展被寄予厚望。然而,与新能源高速跃升相比,储能行业发展规模相对滞后 ,未来储能的健康发展需要合理的市场机制与可行的商业模式。
步入规模化发展
“2021年可谓是我国储能市场进入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发展。”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副秘书长李臻表示,抽水蓄能作为最主要的一类技术,市场占比在86%以上。
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建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规模达到3639万千瓦,抽水蓄能迎来了全面高速发展的新阶段。2022年我国核准24个抽水蓄能项目,装机规模超过3100万千瓦,尤其是最近于9月-10月之间核准了12个。“十四五”期间,已经核准的抽水蓄能电站总投资金额为3451亿元左右。
“不容忽视的是,新型储能的增速非常快。去年新型储能新增2.4GW,同比增长74.5%,高于全球的增速。”李臻表示,去年山东依托共享储能的创新模式,在新增市场中排名第一;江苏和广东延续了用户侧、电网侧储能的发展,在新增储能市场中占比靠前;内蒙古基地的储能投运以后整个内蒙古新增储能规模也在快速上涨。“我们正在统计新型储能规划和投运的项目,预计第三、第四季度会有大幅增长。”
抽水蓄能与新型储能协同发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引领全球的新能源相比,国内储能发展有所滞后。据粗略估计,到2060年,电力系统需要的储能大概在10亿千瓦左右,其中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电动汽车的V2G将扮演重要角色。
抽水蓄能专家表示,新型电力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处理好火电机组有序退减、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快速渗透、灵活性资源合理配置三方面的关系。我国提出2030年风光总装机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按照15%配置储能的规模估算,至少需要1.8亿千瓦的储能。“目前新型储能和抽水蓄能的发展规模都相对滞后,需要共同发力、协同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储能虽然发展滞后,可预测的是新型储能与抽水蓄能将发挥互补作用。我国抽水蓄能站点资源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地区,建设周期一般较长。新型储能受站址资源约束较小,布局相对灵活,且建设周期较短。新型储能和抽水蓄能在开发时序、建设布局和响应特性等方面可充分互补,共同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支撑 。
“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当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只不过不同的储能形式应用场景有一定区别。”上述专家表示,例如,压缩空气储能的技术原理与抽水蓄能类似,我国在发展沙漠、戈壁风光资源,尤其是缺水的大型风光基地,可以考虑配置压缩空气储能。
因地制宜配置储能
谈及储能行业的发展,北京智中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白建华认为,电力系统的电源侧和需求侧发生的变化,对储能的发展提出要求。电源侧接入大量靠天吃饭的风光发电资源,以及需求侧终端部门的电能替代,极大地改变了负荷曲线。需要综合考虑电力需求总量、特性、区域分布等特点,对负荷曲线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和分析,从而确定所需要的储能规模。在白建华看来,储能发展需要重点关注几方面:一是关注混合型的发展趋势,即水电、抽蓄、风光电的组合开发;二是关注两部制电价的发展,相比较于辅助服务市场定价简单易行,可以有力地调动新型储能的积极性;三是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关注新型储能的安全、寿命和成本问题,并判断与抽水蓄能的合作和竞争关系。
“为支持储能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前期政府推出政策,调动社会积极性,实现储能的快速发展。”自然资源保护协会清洁电力高级顾问王万兴认为,虽然新型储能技术成本下降很多,但目前从经济性、安全性角度来看,还没有达到与其他技术公平竞争的阶段 。同时,由于市场主体立场不同,对待两部制电价的水平与结构认识不一致,需要加强与企业、市场主体等深入交流,探讨社会转型成本最少的方案。
万里智库高级研究员王自强表示,从资本市场看,必须利用市场手段来发展储能,尤其是新型储能,要产生经济效益。在发展过程中,一是为配合新能源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地配套储能,避免盲目上马新基建,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二是避免对储能技术的过度保护,需要通过市场化手段,提升储能技术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