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8毫米!中石油一项技术再创世界纪录!

2022-12-08 14:11  来源:中国石油报  浏览:  

世界杯激战正酣

中国石油在射孔领域也打入“制胜一球”

射孔弹打开地层油气通道原理示意动画

11月26日,中国石油中油测井自主研发的先锋超深穿透射孔弹再次创造世界纪录,将穿孔深度提升至2258毫米,并通过美国石油学会(API)认证。

射孔工艺示意图

射孔,一直被称誉为油气勘探的“临门一脚”,它是在物探、钻井、测井、固井等工序后,利用射孔弹迸发出的高能金属射流,穿过厚厚的套管、水泥环和地层,建立油气产出的通道。踢好这一脚,对于地下油气资源的采收率尤为关键。因为,射孔孔道越大越深,沟通的地层孔隙与裂缝就越多,就像拧开了藏在地下岩层缝隙中的微小油气开关,拧开的越多,油气产量就越大。

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对象日趋复杂,深层超深层、非常规油气成为重要接替领域,这些“宝藏”所在储层往往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的特点,使其不仅难找,更加难采。“先锋”超深穿透射孔弹正是迎着这样的难题,应运而生。

射孔弹主要由金属弹壳、高能炸药、金属药型罩组成,其中金属药型罩是决定射孔弹穿深孔径的关键因素。“先锋”超深穿透射孔弹的药型罩可谓千锤百炼,科研人员利用大型非线性动力学计算软件,开展了上千次理论数值计算,仔细分析射流参数,优化射孔弹药型罩结构及装药结构。经过多次模拟仿真实验和实际打靶实验,大幅提升射孔弹炸药爆炸能量的利用率,进一步增强射流穿孔动能,优化金属射流速度梯度分布。新型127型先锋超深穿透射孔弹药型罩内弧更加平滑,有效长度加大,射流拉长状态更加理想,在打靶过程中一击即中,如期突破穿深目标。

“应用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这就是中油测井始终保持国际先进水平的奥秘所在。这个公司始终保持技术攻关的紧迫感,聚焦油气勘探开发难题,建立起射孔技术研究、射孔施工服务、射孔器材制造完整产业链,并集中优势力量开展科研攻关,将“射孔技术装备研制与配套”列为公司十大科研项目之一。

射孔弹全自动压装机器人生产线

如今,中油测井建成了国内唯一的射孔技术研究实验室,构建了模拟储层环境射孔性能试验、射孔弹爆炸冲击过程成像试验两大科学试验系统。通俗一点说,就是在地面上打造出地下储层的高温高压环境,并可以精准捕捉射孔弹爆炸电光火石的一瞬间的射流形态。这项突破,对于国内射孔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技术集成配套及产业化应用来说,无疑意义重大。

与此同时,中油测井扎实推进智能化、信息化转型,建成了国内首条射孔弹自动生产线,实现了药型罩压制、压装、质检、封装等一系列自动化,生产线上人员変少了,质量和产能却增加了,具备了日产一万发射孔弹的生产能力。

目前,“先锋”超深穿透射孔弹凭借提升单井产能的技术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内塔里木、西南、新疆、华北等多个油气田复杂勘探领域作业的指定产品。与此同时,“先锋”超深穿透射孔弹走出国门、奔赴海外,在国际市场持续走俏,先后出口到土库曼斯坦、伊拉克、古巴、乌克兰、叙利亚、阿塞拜疆等6个国家,成为国内外射孔器材市场中的“香饽饽”。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天山南北油气生产忙

天山南北油气生产忙

高耸林立的钻机加快向地球深部挺进,先进智能的油气生产设备开足马力,轰隆作响的气流在管道中滚滚向前……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到准噶尔盆地,新疆各大油田一派繁忙热闹的景象。
卡塔尔能源收购埃尼和道达尔能源所属黎巴嫩勘探区块30%权益

卡塔尔能源收购埃尼和道达尔能源所属黎巴嫩勘探区块30%权益

卡塔尔能源公司日前从埃尼公司和道达尔能源公司手中收购了黎巴嫩近海第4号和第9号区块30%的权益
中石油董事长最新部署!油气勘探开发重点工作!

中石油董事长最新部署!油气勘探开发重点工作!

2月2日,中国石油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主持召开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领导小组会议、页岩气勘探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安排部署重点工作。
2022年我国原油产量2.04亿吨 天然气连续六年增产超百亿方

2022年我国原油产量2.04亿吨 天然气连续六年增产超百亿方

在持续加大勘探开发力度的总基调指引下,2022年我国全年原油产量2.04亿吨,时隔六年重上两亿吨。同时,天然气产量约2200亿立方米,年增产量连续六年超百亿立方米。
“两桶油”春节期间累计供气近60亿方

“两桶油”春节期间累计供气近60亿方

新春伊始,一股寒潮席卷我国大部分地区,我国北方多个城市气温创入冬以来新低,给油气保供带来挑战。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能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