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碳关税提前实施,中国这些行业将受影响?

2023-01-28 09:54  来源:能源圈  浏览:  

欧盟碳关税终于敲定时间:2023年10月试运行,2026年全面实施,较今年6月的决定,实施时间被提前了一年。碳关税覆盖水泥、铝、化工、电力、氢气、钢铁等产品,关联到的动力电池、光伏等新能源行业也将受到较大影响。这些行业出口需额外纳税,进而增加出口成本。

▲2022年12月,欧盟 “碳关税 ”征收时间、品类确定

无形中,欧盟对其他国家的出口形成了打压。

何为碳关税?

自2005年起,欧盟开始通过转卖碳排放权构建碳市场,现已建立起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

碳关税,就是在碳排放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下,欧盟产品的碳价格和进口商品的碳价格间的差价。施行关税的方式是,通过迫使企业购买碳关税证书来支付生产国碳价格与欧盟碳排放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中碳配额价格之间的差价。

▲碳关税和欧盟碳排放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均是欧盟“Fit for 55”减排计划的核心部分之一,其目标是使得欧盟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较1990年减少55%,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

碳关税意在保护欧盟境内的气候,但在无形中也增加了其他出口国和地区的准入门槛,在实际操作中还可能与世贸组织规则相冲突。

碳关税覆盖范围增大、此前的免费二氧化碳证书将淘汰,这些意味着欧盟市场的准入门槛将会越来越高,出口利润将会被挤压,出口企业需要切实加快工艺改造落实节能减排,向绿色新能源转型。

新通过的碳关税向工业界发出了一个明确信号:投资绿色技术是有回报的。但,这样的税无形中增加了其他出口国的出口成本。

中国动力电池或受打击

对于下游产品来说,碳关税的实施将会十分复杂。

想象一下,如果把动力电池拆成金属、化工、电力这些原材料,再分别去缴纳碳关税,那么向欧洲出口的动力电池企业需要在多方面纳税,所得利润可能因这项政策的实施而被薅尽羊毛。

目前,欧洲生产的电动汽车的电池基本上都来自国外,而中国占据全球60%的动力电池市场份额,若新碳关税落实,中国动力电池出海或将遇阻。

此外,欧盟为了“环保”,还出台《新电池法》。根据欧盟的说法,它将会针对动力电池企业碳足迹进行评级,并在2027年设定一定的阈值,若高于该数值,则无法进入欧盟市场销售。

这意味着中国动力电池生产制造企业所出口的动力电池的碳足迹要向欧盟汇报,并根据它们的规则来计算碳足迹。看起来欧盟这次是真狠下心要整治欧盟区域的电池问题了。像宁德时代、雄韬股份这种有大量海外业务的公司有可能受到严重打击。

但也不难发现,已有一些中国新能源企业也开始未雨绸缪,如远景科技集团在鄂尔多斯建立全球第一个零碳产业园,减少电池生产的碳足迹。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运用智能物联网、先进储能技术实现园区100%零碳能源供给

海外对于中国光伏要求越来越严格

碳关税的出炉,是欧美国家以“环保”名号对中国新能源企业出海发展形成围堵的缩影。

中国新能源行业在海外市场中举足轻重,其中,光伏行业世界领先,已占据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为增强本土企业的市场优势,欧美国家在光伏领域排外的政策方向已不鲜见。以下国家制定了较为严格的标准:

1 法国

法国大规模太阳能招标将低碳制造考虑在内。在招标时按照碳足迹值分为不同等级,投标对应不同打分。碳排放值越低,产品中标的可能性越高。

2 韩国

根据碳排放量,组件被分成三个特定类别。只有最高类别的组件才有资格获得政府补贴。根据韩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心(NREC)此前发布的新消息,中国制造商被列入最低类别,而最高分则留给了使用韩国硅片的韩国本土制造商。

3 意大利&瑞典

采用EPD体系,比碳足迹认证的要求更高,可简单理解为EPD包含碳足迹要求,碳足迹是最基本的量化环境指标。

4 欧盟

最新欧盟ErP 指令对进入欧盟市场的光伏组件和逆变器建立生态设计法规,光伏组件要被评估碳足迹。

对此中国光伏企业已经开始着手应对,寻求“绿色通行证”。例如协鑫集成大尺寸系列组件产品今年4月已获法国碳足迹认证。

中国的应对之道

目前来看,中国企业正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原材料,如铝、工业硅等,将尽可能多的原材料布局留在国内,以提供给光伏产业比较廉价的原材料;二是碳标准,中国光伏主管部门正加快制定光伏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完善数据库,推动中欧在光伏产品碳足迹方法论上的协调和互认。

▲2022年8月工信部公开发布《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要发展先进高效的光伏产品及技术,探索建立光伏“碳足迹”评价标准并开展认证

在能源竞争场上,发达国家常采用“非关税贸易壁垒”和“技术排他手段”,抛开国家立场不谈,这次欧盟实施碳关税法令在碳交易是一次尝试,也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带动更多国家建立健全碳足迹机制。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较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已在8个省市建立碳市场交易试点,在实现碳减排目标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覆盖领域来看,中国碳市场持续扩大。目前已有电力、钢铁、水泥、 化工等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被纳入精准的碳排放管理。接下来,预计“十四五”期间,石化、建材、有色、 造纸、航空等高排放行业也将逐步纳入。

据统计,中国碳市场自2021年7月正式启动上线交易以来,一年多来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截至截至12月22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额突破100亿元大关。这对促进企业温室气体减排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彰显出中国积极践行“双碳”目标的决心。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千亿自愿碳市场火爆全球,中国拥有庞大供给

千亿自愿碳市场火爆全球,中国拥有庞大供给

随着中国争取尽早重启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以及香港交易所去年10月推出全新的一站式国际自愿碳市场Core Climate,关于自愿碳市场的话题,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关注。
深圳碳市场流动率稳居全国第一

深圳碳市场流动率稳居全国第一

记者从深圳交易集团所属公司深圳排放权交易所获悉,2022年度深圳碳市场各项重点工作迈上新台阶:碳市场交易额2.47亿元,同比增长30.39%;碳配额交易额2.30亿元,同比增长188.40%;年末碳配额收盘价53.50元,市场累计交易额突破20亿元大关;碳市场流动率为21.25%,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
全国碳市场运行框架基本建立

全国碳市场运行框架基本建立

生态环境部日前发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报告》显示: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市场运行平稳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全国碳市场运行框架基本建立,价格发现机制作用初步显现,企业减排意识和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实现了预期目标。
全国碳市场成交额突破百亿元

全国碳市场成交额突破百亿元

12月22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额突破100亿元大关。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以来,共运行350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23亿吨,累计成交额101.21亿元。
欧盟达成碳关税协议:2026年起征,8年后取消免费配额

欧盟达成碳关税协议:2026年起征,8年后取消免费配额

欧洲议会官网12月18日消息,欧洲议会和欧盟各国政府就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改革方案达成了协议,并进一步披露了碳关税法案相关细节,确定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又称“碳关税”)将从2026年正式起征,较今年6月通过的“一读”文本,提前了一年。
12-19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能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