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最大污水处理厂再增能:为扩建三期建设用地抓紧“腾库”

2023-01-28 11:51  来源:新民晚报官方帐号  浏览:  

图说:工程现场,各项污泥处理、除臭设施设备正开足马力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寒风凛冽,在浦东合庆镇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扩建三期工程现场,工人们正在抓紧实施填埋场取泥、脱水、掺烧、运输等工作。

为建设用地抓紧“腾库”

“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扩建三期工程的建设用地,之前是一个污泥填埋场。现在,工人们正在做的几道工序,主要是为了进行腾库处理。”上海城投水务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第五项管部经理黄时锋介绍,腾库、场地平整处理后,就可以建车间、搭设施了。

春节期间加班,一方面是为了保持干化设备的连续运转,另一方面是为了早日达成2023年11月底完成腾库的目标。黄时锋说,经过前期测量,共有80万吨含水率约80%的埋场污泥需要腾库处理。截至目前,累积取泥总量约为35万吨,已达到取泥总量的40%。

“根据工程整体推进计划,春节期间,将留有管理人员20余人、工人120余人。”上海建工集团水电建设公司白龙港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项目填埋场运行现场负责人姜辉表示,公司将根据相关政策保障留沪加班人员工资支付和加班待遇,并依托工人生活区、职工之家等场所,丰富留沪建设者的节日生活。

污水处置能力将达350万立方米/日

图说: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扩建三期工程效果图

“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污水处理厂,承担着上海约1/3的污水处理量,污水日处理规模280万吨,污泥日处理规模486吨干基。”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厂长童飞告诉记者,这些污水来自于徐汇、静安、黄浦、闵行等7个行政区,服务面积达1255平方公里。

目前,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实现了水气泥同治。污水处理采用预处理+A2O+深度处理的方式,经过7道工序,使污水达到甚至优于国家一级A的排放标准后,排入邻近的长江入海口,回归自然水体;污泥处理主要采用干化焚烧的方式,最终的焚烧残渣制成复合粉煤灰建材实现资源再生利用;对于处理过程中的气体,则分散收集集中处理,满足国内最严的上海市城镇污水处理厂气体污染物排放标准,消除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

“近几年来,日均进水量增长迅猛,白龙港污水处理厂设施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急需新增产能。同时,上海市‘十四五’COD减排任务非常重,也需要寻找新的减排突破口。”童飞说,白龙港厂扩建三期工程污水设计处理规模为70万立方米/日,污泥处理规模112吨干基/日。扩建三期工程投运后,白龙港厂污水处理规模达到350万立方米/日,污泥处理规模达到598吨干基/日,可进一步削减COD近8万吨/年。

据悉,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扩建三期工程于2022年1月4日开工建设,计划2025年通水达标,将有利于进一步解决白龙港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行问题,减少污染物排放,为进一步改善长江口生态环境,践行“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污水处理各种原理及技术总结

污水处理各种原理及技术总结

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来吸咐、分解、氧化污水中的有机物,把不稳定的有机物降解为稳定无害的物质,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现代的生物处理法,按作用微生物的不同,可分好氧氧化和厌氧还原两大类。前者广泛用于处理城市污水和有机性工业废水。好氧氧化应用较广包含着很多艺种工艺和构筑物。
中国能建运营埃塞首都最大污水处理厂

中国能建运营埃塞首都最大污水处理厂

近日,凤凰卫视聚焦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运营的埃塞俄比亚首都最大污水处理厂,现场直击展示埃塞卡利提污水处理厂,为当地民众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全国城市重污染天数比例首次降至1%以内

全国城市重污染天数比例首次降至1%以内

从生态环境部1月17日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6.5%,重污染天数比例首次降至1%以内,达到0.9%。
中国能建走进非洲,埃塞污水处理厂为当地民众带来干净的饮用水

中国能建走进非洲,埃塞污水处理厂为当地民众带来干净的饮用水

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负责运行维护的卡利提污水处理厂,位于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南部区域
四部门联合印发指导意见 推进黄河流域工业绿色发展

四部门联合印发指导意见 推进黄河流域工业绿色发展

按照《指导意见》,下一步将从推动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推动水资源集约化利用、推动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提升、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等重点方向着力,深入推进黄河流域工业绿色发展。

推荐阅读

热文

Copyright © 能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