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美国资深调查记者、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西摩·赫什爆料称,曾经引发全球关注的“北溪”天然气管道遭人为破坏袭击事件,是美国政府对外战略核心决策团队直接策划、组织和实施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得到了挪威军方的配合。消息一出,人们再度将目光聚焦到“北溪”管道遭遇人为破坏的“旧闻”上。
“不用调查”都能合理推断出来的结论,无法让各方满意
2022年9月26日,从俄罗斯向德国运送天然气的“北溪-1”和“北溪-2”管道发生爆炸,爆炸处位于丹麦和瑞典的专属经济区内。事发管道经过的海面出现大量上涌的天然气,看上去就像海水正在沸腾。
资料显示,“北溪-2”管道内径为48英寸,内层钢管的厚度为27-41毫米。为抵抗海水的浮力,管道外层由一圈厚度60-110毫米的水泥浇筑,一节管道的重量约为24吨,管道直接放置在海床上。爆炸处的海水深度约为80-110米。很显然,这些资料证明,“北溪”管道出现大规模泄露,难以用意外来进行解释,“人为破坏”是显而易见的。那么究竟是谁,实施了这次不仅引发广泛关注,而且在地缘政治、能源安全、生态环境和全球关键基础设施保障等多个维度提出严峻挑战的行动?
事发后,在排除俄罗斯参加的情况下,丹麦、瑞典以及挪威针对此次事件组成调查团队。丹麦调查组于2022年10月18日发表初步调查结论,发现是由强大的爆炸造成的损害。瑞典调查组于2022年11月18日发表初步调查,认定“北溪”管道是由人为蓄意破坏造成的。调查人员在受损的“北溪”管道现场发现了爆炸物痕迹,证实管道曾遭到严重破坏。但这种“不用调查”都能合理推断出来的结论,显然是无法让各方满意的。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回溯当时的资料,尤其是美西方主流英文媒体中有关“北溪”管道事件的报道,可以发现,在没有任何证据支撑的情况下,事发后出现过持续了将近一周左右的舆论高峰,坚定而自信地认为,俄罗斯就是幕后黑手。这波舆论高峰在全球其他语种的传播平台上也有相当程度的渗透与扩散。
另一方面,因为过于清晰的利益牵连,以及并不十分难以理解的技术细节,即俄罗斯如果真的需要运用“北溪”管道运输的天然气作为政治筹码,来对德国叫价,莫斯科完全可以选择更加方便灵活的方式,即关闭送气阀门,而非辛辛苦苦顶着北约在波罗的海的海空监控系统,去实施远比关闭阀门更加复杂的水下管道爆破。西摩·赫什的爆料构建了一个完善的框架,补充了两个重要的细节 事实上,在此次西摩·赫什爆料之前,全球舆论空间也传播过一些可以称为“草蛇灰线”的碎片化信息。比如,早在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前,美国总统拜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非常简短但明确且有信心地表示,如果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北溪-2”将不复存在,美国将终结“北溪-2”。当被问及如何做到时,拜登保证美国将有办法做到。爆炸发生后,波兰前外交部长西科尔斯基在推特上发文称,“谢谢你,美国”,后续还跟进发文,感谢前述拜登总统对于如果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将会破坏“北溪”管道的承诺,他在当时写道,“乌克兰和波罗的海三国花了20年时间反对‘北溪’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建设,现在终于看到价值2000亿美元的废铁葬身海底了。”此条推文后来被其删除,但相关截图在全球新媒体平台引发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漫画:刘慧作为一位有丰富经验的资深调查记者,西摩·赫什此次撰写的披露长文,最主要的贡献是构建了一个完善的框架,补充了两个重要的细节。根据他的说法,依托他所引用的匿名信息来源,“北溪”管道遭袭事件是美国总统及其核心外交战略团队成员,包括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沙利文、国务卿布林肯、负责欧洲事务副国务卿纽兰等共同策划的。整个行动绕开了美国国会的监管程序,启用的是美国海军的秘密行动力量,实施的是中央情报局式的隐秘破坏行动。行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利用军事演习掩护进行了爆炸装置的水下安装;第二阶段由挪威军方进行了爆炸装置的引爆。整篇报道显示,透露消息的匿名信息来源,疑似参与或者熟悉整个行动的圈内人士,爆料动机疑似对动用海军秘密行动力量实施此次破坏行动有不满情绪。将“北溪”管道遇袭事件彻查到底,有助于推动构建新的秩序 当然,西摩·赫什此次撰写的长文,迄今为止还没有提供一锤定音的铁证。但这篇长文提醒人们,原来,“北溪”管道被人为破坏这件事情,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凿的结论;而且,甚至没有一个相应的调查机制,在持续推进相关调查。需要说明的是,这一事件对美国及其西方核心盟友整天念兹在兹的所谓“基于秩序的自由主义国际规范”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北溪”管道本身是关键基础设施,对这一设施的破坏,对德国等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国家安全威胁。除了天然气管道,海底另一个重要的关键基础设施,是支撑全球互联网的海底光缆,如果对天然气管道的人为破坏没有被调查清楚,轻轻放过,那么下一步,包括天然气管道和海底光缆等在内,都将因此面临巨大安全风险。这对当今世界构成的威胁与挑战的严重程度,可谓不言自明。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福祉的负责任的行为体,需要抓住这个契机,着力推进将“北溪”管道遭人为破坏事件的真相彻查到底。从组织形式上来看,应该在联合国框架下成立具有公信力的调查团队,各方应积极配合提供必要的技术与能力支持,确保调查团队能够对此事件展开深入而有效的调查。从应对此类事件的后续发展来看,在国家层面上,可能各有侧重:既具备能力又在逻辑上具有充分意图的美国,应该着力至少和他的盟友发展出一套新的行为规范,直白地说,这事儿如果真是美国做的,无非就是华盛顿向全世界宣布,只要美国认为有必要,就真的会砍断大西洋战略盟友的天然气“主血管”之一,那么后续,美国盟友需要操心的就是如何避免华盛顿的刀子砍到自己身上;另一些国家,比如被美国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里面明确标注为对手乃至敌人的,就需要认真想想如何在这样一个美国存在而且还是所谓霸权国的情况下,维护好自身核心利益的安全。
不过,站在2023年,这么做可能还是远远不够的,毕竟人们总是希望整个国际社会能够不断前进,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尽早组建调查团队并推动相关调查进入实质性展开的阶段,有其特殊的含义:或许最终人们无法找到像影视作品中那样明确的答案;或许人们找到了答案之后,无法对相关的主权国家进行惩戒;但是,通过组建调查团队,通过推动调查,通过对事实真相的不断挖掘和逼近,每个参与其中的负责任的行为体至少可以彰显一种态度和立场,就是这种堪称卑劣的行为不应得到提倡,就是我们并不满足于碎片化的信息提供的不完整的真相,也不希望通过比拼舆论中声音的大小来进行审判,我们希望通过推动调查来追求一种更加美好的,值得人们为之努力奋斗的新的秩序,新的安排。所以,国际社会着力推动将“北溪”管道遇袭事件彻查到底,是至关重要的,那可以成为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迈出的坚实一步。
(作者为复旦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