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中国与非洲各国建立了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在当前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中非清洁能源领域合作将结合非洲资源禀赋与中国产业链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能源企业应抓住机遇“走出去”,增加对非新能源和电力基础设施投资,强化长效合作机制,加大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提升中国在相关领域国际标准法规协调、制定过程中的参与度与贡献度。
随着气候变化的威胁加剧,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加快能源转型的压力。国家之间的协同合作能够有效降低能源转型成本,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有积极影响。长期以来,中国与非洲各国建立了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中非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整体上看,中国与非洲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主要有两个方向。其一是围绕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产业展开合作。非洲清洁能源禀赋与中国产业链优势形成互补。非洲大部分处于热带地区,日照时间充足,太阳辐射强度较高,是全球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同时,非洲大陆高原面积广阔,山脉地区和海岸线上常年受到来自海洋和大陆内部的风流影响,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然而,由于资金和技术上的匮乏,非洲清洁能源并未得到充分开发。
中国经过多年发展,在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配合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产能布局,具有一定的成本和技术优势。借由南南合作、“一带一路”倡议等契机,中国与非洲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能够极大地发挥双方优势,达成共赢。一方面,新能源电力能够缓解非洲电力供给困难的问题,有助于非洲能源系统的绿色发展。另一方面,中国新能源企业能够“走出去”,寻求新的增长点与发展路径。双方合作符合各自利益,同时有助于全球气候治理目标的实现。
其二是围绕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展开合作,改善非洲民生用电状况,助力非洲经济发展。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目前仍有大量民众无电可用,民生用电问题长期难以解决。除了电力获取水平低之外,电网设备等电力基础设施质量差也是供电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电网容量的不足,也阻碍了埃及和加纳等少数电力供应过剩的国家出口电力,或向国内需求中心增加供应。技术能力不足和内生投资匮乏导致非洲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进而阻碍了电力消费增加与经济发展,形成电力产业与经济发展相互掣肘的不利形势。
中国与非洲国家围绕电网等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展开合作,能够发挥中国在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技术优势,实现产能和市场的扩大,同时有助于改善非洲民生用电问题的窘境,带动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相关合作既符合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宗旨要义,为中非双方带来了新的互惠机遇,也将有力推动全球低碳转型发展。
在能源转型背景下,对于未来中非能源合作,我们有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发挥产业链和技术优势,鼓励能源企业“走出去”。整体产业链的竞争力是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重要优势,中国新能源技术成本更低,适用性更高,稳定性更强。新能源产业是中国在能源领域真正地站在世界发展前沿的重要突破口,而中非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将大大推进国际市场的开拓和扩张。
同时,中国在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与非洲国家在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开展合作,既是承担国际社会责任,展现中国参与气候治理的使命与担当,也有助于中非贸易合作的深入高质量发展。因此,应推行更多利好政策,利用南南合作、“一带一路”倡议等气候合作窗口,鼓励新能源与电网产业更多关注非洲市场,在非洲国家投资、建设和推广相关项目。
第二,强化长效合作机制,缓解潜在的不确定性风险。由于西方国家对非洲战略布局的不断深入,中非在能源领域的合作面临潜在的政治风险。因此,在合作项目推进前,需要进行全面的政治风险评估,考虑政治环境、国家稳定性、法律框架和政策变化等因素,了解合作的风险和潜在影响。同时,与非洲国家建立稳定、多层次的合作机制,包括国家政府、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间合作等,以确保在政治变动时能够保持多个利益相关方的支持,中国与非洲国家在能源项目中能够实现有效沟通和协调,并通过合作伙伴关系解决潜在的政治问题。
第三,深化新能源技术交流,关注能源产业人才培养。目前,新能源领域在制度、技术和市场方面均未成熟,仍处于发展阶段。中国与非洲国家在新能源产业的合作也是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探索。因此,在相关项目合作中应当加强技术上的对话与交流,合作总结政策法规的制定经验,协力加快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与成熟。
同时,应协助非洲国家在能源领域开展人才培训和技术交流。中国可以邀请非洲国家技术人才参加培训项目,学习中国能源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可以派遣专家到非洲国家进行技术指导和知识传授,提高非洲国家的能源领域人才水平。技术交流与人才培养也有助于推动新能源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促进国际标准体系的完善,提升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国际标准法规协调中的参与度与贡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