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长效机制 打赢蓝天保卫战

2018-04-11 15:09  浏览:  

——专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首席科学家柴发合

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打赢蓝天保卫战”再被强调。会议将此列为“标志性的重大战役”之一,并要求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运输结构,坚持源头防治,确保3年时间明显见效。

目标已定,3年攻坚战究竟怎么打?治理同时,如何巩固既有成果、防止重污染天气反弹?下一阶段,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还需迈过几道坎?带着问题,记者近日专访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首席科学家、原副院长、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柴发合。

治理进入“平台期”

任务仍艰巨

记者:刚刚过去的采暖季,北方地区为治霾狠下功夫且有所成效。而今供暖结束,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重污染天气反而频频发生,原因何在?

柴发合:采暖季通常被视为全年的治霾关键期。2017-2018年秋冬季,国家生态环境部也首次启动专项治理行动,在北方地区大规模推行清洁取暖工程,有效减少煤炭使用。但同时我们应看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污染排放总量仍大大超过其环境承载能力,治理任务依然艰巨。

一方面,随着采暖季结束,大批秋冬季错峰生产的企业逐渐复工,涵盖火电、焦化等高排放行业,及化工、煤炭等涉及大宗原材料和产品运输的车辆。工业源比重大大增加,导致污染大幅反弹。另一方面,因空气具有流动性,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相互影响。以北京为例,西有太行山、北有燕山山脉,基本形成一个簸箕型口子,地理条件极为不利。加之今春气象条件不佳,空气中携带的污染物在此堆积难以释放,加剧重污染天气发生。

记者:除上述情况,“艰巨”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柴发合:总体来看,现阶段主要问题还是各种污染物排放居高不下,以PM2.5和臭氧为代表的复合型污染治理是最重要一环。目前,冬季PM2.5排放虽呈下降趋势,浓度却持续偏高;夏季臭氧污染也开始凸显,成为又一挑战。与世界先进国家的空气质量相比,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大气十条”成效初显的同时,剩余压减空间实际也在缩小,前期把能治理的都治了,继续深入则越来越难。可以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正进入“平台期”深水区,进一步突破并非易事,仍需力度不减、强度不减、监管不减。

源头防控是关键

机制需长效

记者:那么,如何突破“平台期”?

柴发合:我认为,首先应重视“精准化、精细化、高效化”三个核心。

精准化是指准确摸清污染成因,包括各地有哪些污染源、分别产生什么影响、对PM2.5贡献多大等内容,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既保证经济社会正常发展,也可针对不同污染有效控制。精细化,包括方案制定、管理实施等治理体系的精细,各地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空气质量达标路线图与时间表。高效化即效率优先,力争实现社会成本最小化、空气质量改善最大化。

目前,生态环境部正在制定3年作战计划,并有望上半年出台。到2020年,全国未达标城市PM2.5平均浓度要比2015年降低18%,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这是“十三五”时期空气质量改善的约束性指标,更需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记者:要达目标,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重难点?

柴发合:近5年,我们做了很多过去想干而一直没干成的事,但也存在一些仍未干成的事,后者正是现阶段的治理重难点。如非电行业就是短板之一。

因治理基数、管理能力等差距较大,非电行业的治理严重滞后于电力行业,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等排放占到全国总量的3/4以上,尤其是石化、煤化工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对此,还应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既要解决安全、环保问题,也要实现资源化利用,重视工艺过程中的减排回用。

另一重点则是源头防控。除现有末端治理方式,更需建立长效机制进行“治本”,包括调整产业结构,减少过剩和落后产业,增加新的增长动能;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炭消费,增加清洁能源使用;调整运输结构,减少公路运输量,增加铁路运输量。

加快清洁能源替代

抓住“三调整”

记者:您所说的“长效机制”,究竟如何落地实施?

柴发合:第一,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近几年,“去产能”及“散乱污”治理均进展明显,但我国产业结构整体仍偏重。过剩与落后产能,不仅造成资源能源浪费,也是排放过量的污染源,应继续按计划淘汰。

同时兼顾布局调整,通过环保搬迁优化地区产业结构。“搬迁”,不仅仅指位置平移,更是一个改造升级的过程,提高自身生产工艺、强化污染控制水平。更重要是站在全国角度,不再局限于“一厂一地”的挪动。综合考虑行业总量、大产业格局及环境影响等因素,既要评估搬出及迁入地的环境承载力,也要避免地区间相互污染。

第二,加速推动能源结构与使用方式转变。一方面,增加清洁能源使用,持续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注意因地制宜,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包括合理推广使用地热、生物质能等方式,多元解决燃煤污染,长远则是让老百姓用得起、用得好。同时,树立清洁能源优先的理念,真正实现有效供给,而不再将其作为地方发展的“花瓶”。

另一方面,减煤并非“一刀切”,清洁煤技术的研发应用同样重要。这项工作的进展目前远远不够,以兰炭为例,国家对此尚无统一定义;对其生产工艺、燃烧技术、排放标准及配套炉具等,既没有明确要求,也无系统性规范。技术监管及准入门槛缺失,易导致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反而造成清洁煤技术多而杂乱。如何实现高碳煤的低碳化使用、低污染排放,值得进一步思考。

第三,持续推动“公转铁”比例,科学管理运输。从现有货运能力来看,高达82.5%的汽运比例带来大量排放。建议根据实际运输需求,建立以铁路网为主的“多式联运”模式,减轻道路移动源污染。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2020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2020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

3月3日,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煤炭产量39亿吨,到“十四五”末,国内煤炭产量控制在41亿吨左右,全国煤炭消费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全国煤矿数量控制在4000处左右,建成智能化煤矿1000处以上。培育3-5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煤炭企业。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组建10家亿吨级煤炭企业。
两会前瞻 | 盘点两会代表的储能 +新能源汽车提案

两会前瞻 | 盘点两会代表的储能 +新能源汽车提案

碳中和、碳达峰确定目标下,在此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锂电池发展迅猛。2021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围绕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储能相关的提案也备受关注。
2021郑州环博会展位预定火热进行中

2021郑州环博会展位预定火热进行中

2021中国(郑州)国际生态环保产业博览会定于2021年8月27日-29日在河南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将扩建,或将生产2.5万美元的新车型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将扩建,或将生产2.5万美元的新车型

据国外媒体报道,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公司据传可能将获得上海自贸区临港一工业用地使用权,这块土地位于该公司上海电动汽车超级工厂旁边,面积超过100英亩。此举是特斯拉电动汽车上海超级工厂高速扩张的最新体现。该工厂在2019年完成第一阶段建设之后,于2020年投入生产。
两会前瞻 | 广汽集团曾庆洪:推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

两会前瞻 | 广汽集团曾庆洪:推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

3月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结合汽车行业关注的焦点发布了5条建议,这其中包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加强国产车载芯片竞争力等备受关注的话题。

推荐阅读

热文

Copyright © 能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