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工厂与零碳园区两大标准正式发布,施耐德电气助力双碳加速度

2023-10-09 13:34  来源:施耐德电气  浏览:  

近日,在刚刚结束的2023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CIIF,简称“工博会”)上,由全球能源管理和自动化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专家施耐德电气参与编写的《零碳产业园区实施路径规划与评估》团体标准正式发布。同期,在海南举办的碳达峰碳中和国际论坛(CCIF)上,由施耐德电气参与编写的《零碳工厂创建与基于区块链的评价规范》,也在众多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共同见证下正式发布。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给全人类带来的严峻挑战,“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发展的共同目标。而在后疫情时代,“数字化”和“绿色低碳”成为了全球经济复苏的引擎和主旋律。面对气候变化和“双碳”趋势,建设“零碳工厂”与“零碳园区”已成为企业寻求能源效率、生产效率提升,实现价值链净零排放以迈向零碳的关键路径。为此,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引导近零碳工业园区、近零碳工厂及近零碳城市的建设。各地纷纷响应、加速部署,相关企业和单位也在积极探索,各行业龙头企业在全国先后规划建设“零碳工厂”,以对标国际先进水平。

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和引导,全国上下零碳工厂与零碳园区的建设仍然“参差不齐”:现行的多数零碳工厂建设标准多为各地方、各行业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缺乏普适性;同时,制定过程中由于缺乏技术化的衔接和对国际标准的考量,存在无法与国内乃至国际实现互通互认的短板。此外,碳数据监管缺失、技术标准缺乏普适性等诸多问题,也给零碳工厂的创建与评估带来了不少阻碍。而目前大多数园区对零碳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概念阶段,对如何建设零碳园区,以及怎样推动传统园区向零碳转型升级等还没有形成系统、清晰的思路和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加之我国园区数量多、种类广、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各异,为零碳智慧园区的规划设计和路径选择带来较大困难。

强普适性扫清阻碍,助推零碳工厂创建驶向快车道

本次发布的《零碳工厂创建与基于区块链的评价规范》,由施耐德电气与包括中国标准化协会、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有限公司在内的80余家来自各行业全国性及国际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参与制定。其基于理论+实践的方式,从管理体系、监测核算与报告核查、减排行动、减排绩效、生产者责任延伸五大维度,编制可落地的创建体系。在编写过程中,与施耐德电气在节能降碳领域有过合作的标杆企业也积极参与,其中包括万帮数字能源、隆基绿能、美的集团等。众多企业与行业专家,围绕提升通用性与规范性等焦点问题进行了深入严谨的探讨,在规范零碳工厂创建及数字化管理流程的同时,确保该标准更具行业普适性。

基于该标准的评估体系,工厂可被划分为基础级、标准级、优秀级、卓越级四等,为企业创建零碳工厂提供了清晰、明确、可量化的参考标准。评级流程中,该标准首次引入了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关键原始数据及评级结果的上云上链,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解决了零碳工厂评价过程中碳数据溯源难、公信力低等问题,为认证结果国内外互通互认打下坚实基础。

该标准的建立和推广,能够引导社会各界认识到数字化手段在零碳工厂的创建、评估、运营各环节发挥的重要作用,有效推动“零碳+数字”新发展模式的推广,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实现“双碳目标”的工作中来。

立足实践量化评级,覆盖零碳园区建设全环节

《零碳产业园区实施路径规划与评估》为包括上海电气、上海市节能环保服务业协会、施耐德电气在内的二十余家行业单位和企业共同发布的团体标准,旨在共同研究零碳产业园标准的建设和应用。该标准细分出数字化平台、绿色建筑设计建造、分布式新能源供给、绿色智能制造产线、能效提升冷热设备优化等三十八项指标,系统性覆盖产业园区从总体规划、实施路径措施、能碳双控管理的各主要阶段。经过量化考评,将园区划分为不合格、合格、良好、优秀四大等级,为园区建设提供科学的技术指标。

在施耐德电气看来,走向“碳中和”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要理清思路,落实行动,并带来真正的成果,让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企业管理和生产运营的全价值链。基于此,施耐德电气本着科学+实用的原则,集成多年可持发展续经验和数字化技术积累,提出“零碳项目七步法”,为该标准的编写提供了可靠的借鉴与参考。

立足于各大行业在建设零碳园区的实践经验,《零碳产业园区实施路径规划与评估》标准具备高普适性、高操作性的优势,可以为不同类型产业园区提供指导,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实施路径规划,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从而为绿色制造、能源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等综合运营提供更大的协同和优化空间,实现“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减排量”,最终达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

深耕行业共同探索,铺就工业零碳之路

一直以来,施耐德电气以成熟的减碳理念和先进的减碳技术,在减碳进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施耐德电气北京工厂作为全国首家“碳中和”工厂,通过一系列创新解决方案,完成了节能改造和能源系统的优化,北京工厂一年能节约10万度电,在过去三年内能源消耗降低了10%,单位产值能耗逐年降低。目前施耐德电气已在国内拥有多家零碳工厂,通过部署多样的数字化运营系统,使施耐德电气中国区供应链的整体能耗降低13%。

在零碳园区的建设实践中,施耐德电气与欧芮府以及德国能源署率先为全球做出表率。曾经是废弃煤气站,经过改造如今已成为欧芮府园区,成为成欧洲第一、世界领先的零碳园区。园区占地5.5公顷,有150家创新型企业、近3500人入驻,自2014年建成以来,稳达德国与欧盟的2050气候目标,并且验证了经济的可行性,为全世界零碳园区打造了标杆。


施耐德电气北京工厂

《零碳工厂创建与基于区块链的评价规范》与《零碳产业园区实施路径规划与评估》两项标准,将系统观念贯穿进企业及产业园区“双碳”工作的全过程。标准发布后,将会有更多企业和产业园区依照标准内容进行减碳行动,提升自主减排能力,对其高质量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战略与业务发展中国区负责人熊宜表示:“作为中国制造业发展建设的长期见证者和参与者,施耐德电气一直积极推动制造业的低碳和数字化转型,与行业共同成长。希望通过积极参与‘零碳工厂’和‘零碳园区’两大标准的制定,最大限度发挥施耐德电气在能源管理和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技术专长和国际经验,为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筑牢安全储能基座,施耐德电气携全场景解决方案亮相国际储能大会

筑牢安全储能基座,施耐德电气携全场景解决方案亮相国际储能大会

近日,SNEC第八届(2023)国际储能技术和装备及应用(上海)大会暨展览会隆重开幕。施耐德电气以“融贯创新电力技术 筑牢安全储能基座”为主题,携覆盖储能行业全场景的解决方案及多款行业创新产品亮相展会,并与行业伙伴于现场成功签约,共助储能产业技术创新与多元化发展,为夯实新型电力系统安全基座贡献力量。
聆听先行者经验,巧赢数字化转型 施耐德电气“非正式会谈”视频栏目重磅回归

聆听先行者经验,巧赢数字化转型 施耐德电气“非正式会谈”视频栏目重磅回归

近日,全球能源管理与自动化领域数字化转型专家施耐德电气联合知名能源创新领域自媒体能见app打造的精品栏目“非正式会谈”第二季即将正式上线。该栏目首季上线即在业内创造良好口碑,延续高水平的内容质量标准,第二季栏目将继续邀请多位来自EcoXpert™合作伙伴计划认证企业的重磅嘉宾和行业专家,聚焦数字配电领域和智能楼宇领域的发展趋势,倾力分享具备高借鉴价值的标杆项目案例,与行业共话低碳/数字转型浪潮下的行业新未来。
11-02
国网、首钢集团、施耐德、吉利等出席2023中国企业绿电国际峰会

国网、首钢集团、施耐德、吉利等出席2023中国企业绿电国际峰会

2023中国企业绿电国际峰会将通过邀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国网能源研究院、落基山研究所、首钢集团技术研究院、远景集团、施耐德电气、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电气储能、博世、巴斯夫、晶科能源、吉利汽车等领域的企业高管,从绿色电力和绿电交易的政策规划,标准,最新发展形势,企业实践,供应链建设,能源转型,绿色技术解决方案等热点内容进行实践案例分享,为企业在实现绿色电力转型规划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与技术指导,进而让业者更加清晰了解行业的最新趋势与挑战,抓住机遇,应对调整。
11-02
施耐德电气配电OEM“储能+数据中心”行业峰会顺利召开

施耐德电气配电OEM“储能+数据中心”行业峰会顺利召开

日前,以“绿色数储 施在必行”为主题的2023施耐德电气配电OEM“储能+数据中心”行业峰会于重庆顺利落幕。结合最新行业趋势,施耐德电气围绕如何助力数据中心及储能设备制造企业加快绿色智能化转型等话题,与参会嘉宾展开深度研讨,并全方位展示其领先的“双碳”咨询及数字化解决方案,共话行业高效、可持续发展。
10-31
施耐德电气亮相新型配用电系统大会 赋能新能源产业可持续融合发展

施耐德电气亮相新型配用电系统大会 赋能新能源产业可持续融合发展

日前,由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和《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杂志社联合主办的2023年第九届新型配用电系统大会在上海隆重举行。施耐德电气携创新产品与解决方案出席大会,并于“源网荷储与光储直柔”分论坛发表演讲,分享了对行业动态与发展趋势的洞察,向行业传递其推动新型配用电系统高质量建设、助力“双碳”战略目标实现的坚定决心。
10-30

推荐阅读

热文

Copyright © 能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