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阳将适时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和低谷电力制氢试点示范

2023-11-25 10:31  浏览:  

近日,河南省南阳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南阳市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简称《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提出,进一步释放出行消费潜力。完善停车场、加氢站等设施,优化城市充电设施服务网络,加快加油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客货运枢纽等区域充电设施和适宜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农村地区充电设施建设,累计建成各类充电桩(枪)4000个以上、集中式公用充换电站280座以上,到2025年,实现全市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全覆盖,城区公共充电服务半径1公里充电网络基本形成。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专用车)示范应用。

推进重点领域补短板投资,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以光伏发电、风电为重点,以生物质、抽水蓄能、地热能、氢能等为补充,推动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协同化发展,适时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绿氢)和低谷电力制氢试点示范。到2025年,建成千万千瓦级电源基地。

原文如下:

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阳市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宛政办〔2023〕4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官庄工区、卧龙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南阳市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11月13日

南阳市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豫政办〔2023〕30号),更好发挥内需拉动作用,推动全市经济发展质量更高、效益更好、速度更快、更可持续,助推高质量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落实市第七次党代会和市委七届五次全会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聚力打造“三区一中心一高地”,强力推进“一二三六十”工作布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不断强化投资、消费、出口、物流“四个拉动”,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促进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充分释放和激发市场潜力,积极服务和融入国内经济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南阳实践、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提供强劲动力和坚实支撑。

(二)主要目标

——内需规模稳步跃升。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持续发挥,投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全省第一方阵。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高品质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增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00亿元,大规模市场优势充分发挥。

——内需潜能有效释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逐步缩小,累计城镇新增就业20万人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协调同步,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在实现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供给质量显著提升。粮食总产量持续稳定在140亿斤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5%,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1.3%,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供给体系与国内需求的适配性进一步提升。

——市场体系更加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要素配置质量和效率明显提升,现代流通体系更加便捷通畅,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公平竞争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市场主体规模不断提升。

——经济循环畅通高效。区域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基本消除,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下降至12%左右,制度型开放高地建设迈出更大步伐,进出口总值累计突破900亿元,国内大循环重要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重要枢纽功能作用显著增强。

二、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

坚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顺应消费数字化、品质化、个性化、多元化趋势,提升传统消费,稳定大宗消费,增加公共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着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消费需求,打造豫鄂陕区域高品质消费中心。

(一)持续提升传统消费

1.强化吃穿用等基本消费供给。大力推进豫菜振兴,打造南阳名吃、名店、名厨,提高宛菜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推动豫酒振兴,支持赊店老酒、卧龙酒厂等本土龙头酒企提高品质和设计水平、创新营销模式,支持豫酒全国化发展,构建“原粮基地—酿造基地—洞藏基地—消费体验中心”一体的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优质高端棉纺、绿色纤维、特种面料、品牌服装,培育区域品牌,优化消费体验。积极适应智能化、健康化、时尚化消费需求,加快智能产品研发推广,积极开发休闲运动类产品、功能类食品,推出一批融合中原文化与现代时尚审美的国货新品。(市商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2.进一步释放出行消费潜力。落实购车优惠政策,鼓励各县(市、区)出台支持汽车以旧换新等政策,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汽车消费信贷支持力度,举办新能源汽车下乡惠民、国际车展等系列活动,推动二手车流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完善停车场、加氢站等设施,优化城市充电设施服务网络,加快加油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客货运枢纽等区域充电设施和适宜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农村地区充电设施建设,累计建成各类充电桩(枪)4000个以上、集中式公用充换电站280座以上,到2025年,实现全市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全覆盖,城区公共充电服务半径1公里充电网络基本形成。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专用车)示范应用。(市商务局牵头,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中国人民银行南阳市分行,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3.促进居住消费健康发展。鼓励各县(市、区)因城施策采取发放人才购房补贴、多子女家庭购房补贴、购房契税补贴等措施,支持人才购房落户和城乡居民合理住房消费需求。推行存量房“带押过户”、住房商业性贷款转住房公积金贷款、还旧贷新,鼓励建立跨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协同机制,简化住房消费贷款手续,推进登记、贷款、放款、还款等环节无缝衔接,提高住房消费交易的便利度和安全性。优化住房市场供给,积极培育房屋租赁市场,加快推进租赁房源平台交易、房屋租赁合同网签备案,落实租购同权政策。引导鼓励房地产企业将商业、办公等非住宅商品房转化为自持物业,支持房地产企业向“售租并举”模式转型发展。开展节能家电、环保家具租赁业务。放宽住房公积金使用条件,加大对新市民租购住房支持力度。(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市财政局、教育局、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卫生健康体育委、不动产登记服务中心、中国人民银行南阳市分行,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4.拓展传统消费新空间。加快推进首店引进、新品首发等专项行动,大力吸引知名品牌首店、旗舰店、体验店、连锁店集聚,鼓励国际品牌企业开设直营门店、品牌工厂。培育壮大夜购、夜食、夜游、夜娱、夜宿、夜行规模,打造多业态融合的夜经济场景,每年每个县(市、区)打造1—2处夜间消费集聚区,积极申报省级夜经济集聚区。加快打造豫鄂陕区域高品质消费中心。(市商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二)积极扩大服务消费

5.推进文旅消费提质扩容。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高水平推进黄山遗址、汉冶铁遗址、十里庙遗址等重要遗址考古发掘和保护展示,加快长城、长征国家公园等项目建设,提升汉画馆、博物馆陈展水平,加强大调曲子、三弦书等非遗活态保护传承,引导南阳文化元素时尚化、实用化开发,叫响“两汉文化看南阳”品牌。聚焦汉文化考古、演艺娱乐、数字文旅等重点领域文旅文创产品开发,推动传统文化旅游向沉浸式体验服务、智慧服务和共享服务升级。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旅游景区精品改造提升,创新发展红色旅游、自驾游、康养旅游等业态,重点打造渠首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和伏牛山生态南麓康养度假旅游带,加快建设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带和生态文化旅游环线。培育打造历史文化、中医药文化、自然风光、美丽乡村、研学游等精品线路,构建“一城、两带、五区协同发展”的旅游发展新格局。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各县(市、区)实施景区门票减免、淡季免费开放等措施。积极参加省文旅文创发展大会和文旅文创消费季活动,做好“文史、山水、源起、圣贤”四篇文章,深度挖掘以“诸葛庐”品牌为核心的三国文化和楚汉文化、“淮源”品牌为核心的山水生态文化、“赊店”品牌为核心的古镇文化和酒文化、“渠首”品牌为核心的南水北调移民文化和水源地生态文化、“仲景”品牌为核心的中医药文化、“桐柏英雄”品牌为核心的红色文化,以创意与科技手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打造“宛图讲堂”“南召灯谜”“晨读晚诵”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持续推动“诸葛书屋”建设,推进全民阅读,加快建设“书香南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南阳文旅体集团,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6.增加养老育幼服务消费。实施普惠养老专项行动,重点向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普惠性服务。开展居家、社区和公共设施适老化建设改造,加快布局日间照料机构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支持建设家庭养老床位和提供居家上门服务。实施托育服务能力倍增行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或扩大托班规模,招收2—3岁幼儿。支持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提供普惠托育服务,建设一批具有带动效应、承担一定指导功能的示范性综合托育机构,到2025年,每个社区开办1家以上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每个县(市、区)分别建成1—2所综合性托育机构,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市民政局牵头,市卫生健康体育委、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房城乡建设局、教育局、市残联,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7.提供多层次医疗健康服务。鼓励发展全科医疗服务,重点培养儿科、精神科、老年医学、康复、心理健康等紧缺人才。推进市中心医院新区医院(迁建)、市精神病医院等项目建成投用,增加专科医疗有效供给。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合作机制,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达到家庭医生签约应签尽签,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达到3.6人。积极培育健康产业,支持发展健康咨询、心理辅导、母婴照料、养生美容等健康服务。实施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提升计划,推进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适当增加孕产期保健和0—6岁儿童健康服务能力资源供给,推广生育全程“一站式”优质服务,完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网络。提速提质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以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载体,以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为抓手,加快建设医圣文化园、国家中医(骨伤)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和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加快南阳市中医院新院区建设。争取现代中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南阳,建设高能级中医药重点实验室、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打响仲景文化品牌,实施“名医”“名科”“名院”工程,以名医带名科,以名科创名院,打造“全球中医圣地、全国中医高地、全国中医药名都”。开展万名中医师家庭签约服务,强化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开展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完善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市卫生健康体育委、中医药发展局牵头,市妇联、市医保局、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8.提升教育服务质量。加快开放合作进程,推动南阳理工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南阳医专等高校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拓展合作交流空间。加快河南国医学院建设进度。实施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工程,优化区域国别和学科专业布局,建设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加快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到202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5%,培育2—3所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省级示范校。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快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到2025年,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5%。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市教育局牵头,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9.促进群众体育消费。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规划建设一批健身步道、自行车道、体育公园、社区健身中心、智能健身房、中小型体育场馆、体育俱乐部、共享健身平台、运动健身综合体等多元化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建成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基本实现县(市、区)体育场、室外体育活动广场、体育馆、游泳馆(池)和全民健身综合馆全覆盖,到2025年,新建改扩建体育公园13个、新建足球场地218块,每万人拥有足球场数量达到1块以上。支持各类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推进社会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共享。谋划引进重大体育赛事,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全民健身赛事品牌。(市卫生健康体育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教育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10.推动家政服务提质扩容。深入开展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发展员工制家政企业,推进家政服务进社区,优化家政服务供给,推动家政与养老、托幼、物业等业态融合创新发展,到2025年,建成家政服务示范社区网点5个、培育员工制家政试点企业3家,实现社区服务全覆盖和家政惠民“零距离”。依托南阳理工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及现有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增设家政服务相关专业和培训项目。完善家政服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加快培育建设产教融合型家政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家政企业举办家政服务类职业院校。开展家政企业信用建设行动,推行家政品牌企业认定和服务质量第三方认证。(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民政局、商务局、教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三)加快培育新型消费

11.支持线上线下商品消费融合发展。加快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支持行业龙头平台企业垂直整合餐饮、外卖、家政、超市、住宿等生活服务资源,大力发展在线定制、即时配送、社区服务等新消费业态,打造一批面向生活服务业的开放平台。支持“聚爱优选”“香菜网”“爆团猫”“云防爆”“钢易网”等本土平台做大做强,鼓励建设有产业特色支撑的光电、配变电设备、汽车配件等本土电商垂直细分平台。吸引阿里巴巴、苏宁易购、京东商城、淘宝网等一批国内外大型知名电子商务企业总部、区域总部和营运中心落户南阳。拓展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新场景,支持在大型综合体、商圈商街布局体验店,推动领军电商平台布局线下超级体验店,建设一批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智慧书店。(市商务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招商投资促进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12.培育“互联网+社会服务”新模式。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推进市级基础教育信息资源云平台建设,推广远程协同教学、虚拟操作培训,发布微课堂、共享图书馆、虚拟教室等智能学习应用,实现省、市级优质教育资源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加快互联网医院建设和服务应用推广,优化拓展线上咨询、诊疗、预约检查、送药上门全流程服务。深入发展在线文娱,运用5G、VR/AR、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化手段,开发数字化旅游产品,持续推进景区、文化馆、博物馆和有条件的体育场馆智慧化改造。培育智能体育大赛品牌,大力发展体育穿戴设备制造和智慧化体育运动场景,开拓全民健身线上线下互动新模式。(市教育局、卫生健康体育委、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13.促进共享经济和新个体经济发展。支持网约车、共享住宿、无接触配送等共享资源的商业模式创新,推进网络货运发展和网约车合规化,鼓励大型平台企业推出家政、养老、托育等服务场景。支持线上多样化社交、短视频平台规范有序发展,大力发展直播电商、网络销售等新型消费,组织举办直播电商大赛,建设放心消费直播间和直播电商基地,提升本地农特产品、服装发饰、特色产业等品牌影响力,打造南阳特色产品直播电商集聚区。(市商务局牵头,市交通运输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四)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

14.积极发展绿色低碳消费市场。扩大新能源汽车在公共交通、环境卫生、邮政快递、城市物流等领域应用,建立动力电池回收管理利用体系,大力推进九龙新材料、华创新能源、海宏科技等项目建设。拓展换电和电池租赁服务。开展家电以旧换新活动,促进智能冰箱、智能空调、智能洗衣机、智慧厨卫等绿色智能家电消费。健全废旧家电、消费电子等耐用消费品回收处理体系,推广生产企业“逆向回收”等模式,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加强绿色设计产品开发推广,创建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到2025年,培育绿色设计产品3个、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3个。(市商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局、住房城乡建设局、邮政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15.倡导节约集约的绿色生活方式。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等创建行动。加快城市公交专用道建设,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导、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统筹发展的绿色出行体系。开展绿色建材应用示范,倡导绿色装修,鼓励选用绿色建材、家具和节能家电。落实政府采购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政策,到2025年,政府采购绿色产品比例达到30%。持续推进过度包装治理,落实省关于禁止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规定,严格一次性塑料制品禁限管理。(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妇联、市商务局、教育局、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财政局、市场监管局、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邮政局、机关事务中心,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五)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

16.持续释放服务消费潜力。实施宽进严管,加快取消充分竞争性服务业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开文化、旅游、体育、健康等领域服务消费市场准入,加大向社会力量购买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力度。对油气等行业中具有自然垄断属性的服务领域,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宽上下游竞争相对充分服务业准入门槛。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要求,持续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事业单位改革。(市商务局牵头,市委编办、市发展改革委、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教育局、科技局、卫生健康体育委、住房城乡建设局、城市管理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17.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措施、公益诉讼制度、多元化消费纠纷解决机制。积极参与全省“提振消费信心,放心消费在中原”系列活动,强化消费信用体系建设,开展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工作,严厉打击线上线下销售侵权假冒商品、发布虚假广告等违法行为,积极倡导实体店经营者主动作出无理由退货承诺,推动线下实体店无理由退货承诺县(市、区)全覆盖,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商务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三、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投资空间

牢固树立“项目为王”鲜明导向,完善扩投资体制机制,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促进投资规模合理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更好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一)发挥项目建设主动轮作用

18.深入实施“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每季度滚动开展“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推行“一项目一清单一台账”管理,每半年开展集中观摩点评活动,推动形成签约项目拼落地、开工项目赶进度、投产项目抢达效的工作闭环。强化重大项目谋划储备,统筹用好省级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提高项目包装质量和成熟度。坚持举办每月“项目签约和建设推进日”,压茬推进项目建设,纵深开展“四亮四比”竞赛,高质高效组织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产业项目季观摩、重点项目建设集中攻坚大会战等活动。落实“双百工程”项目领导分包机制,高效安排建设进度,科学精准落实环保管控措施,打造项目建设的南阳环境、南阳生态。(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重点项目建设促进中心、市招商投资促进局、工业和信息化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19.开展重要项目建设集中攻坚行动。完善重大项目部门联合会商、交办督办等机制,落实区域评估、联合审验、容缺办理等创新举措,提速立项、用地、规划、环评、施工许可等前期手续办理,加快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建立重大项目资金、用地、能耗等保障协调机制,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和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引导撬动作用,完善政银企对接长效机制,深化开发区“承诺制+标准地”改革,用好国家加大重点项目用地保障力度、省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白名单等政策制度,鼓励重大项目通过市场化交易获取能耗等指标。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制造业转型升级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重点项目建设促进中心、市金融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中国人民银行南阳市分行,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二)推进重点领域补短板投资

20.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空铁公水”四位一体建设,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内捷外畅、安全高效的现代交通体系,推进姜营机场改扩建项目,加快南信合高铁、铁路二级物流基地、机场迁建、渑淅高速、焦唐高速、南邓高速、白河航运、唐河航运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南新高速项目前期。完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构建“十字三环六放射”中心城区交通格局,不断增强南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能级。(市交通运输局、发展改革委牵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财政局、水利局、林业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住房城乡建设局、供电公司,南阳车务段、南航南阳基地,相关投资平台,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21.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电力安全保障,稳步推进河南天池抽水蓄能电站、南阳电厂二期工程等项目建设,扩建500千伏玉都变电站容量至200万千伏安,新建12座220千伏变电站。加大城乡配电网改造升级力度,至2025年,配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96%,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9.88%。加大民用散煤清洁化治理力度,积极稳妥推进洁净型煤配送供应,到2025年,力争各县(市、区)散煤基本“清零”。实施油气外引工程,积极推动西气东输三线南阳段、镇平—邓州、唐河—桐柏天然气管道项目建设。以光伏发电、风电为重点,以生物质、抽水蓄能、地热能、氢能等为补充,推动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协同化发展,适时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绿氢)和低谷电力制氢试点示范。到2025年,建成千万千瓦级电源基地,其中,风电装机、光伏发电装机、生物质发电装机、抽水蓄能及小水电装机分别达到260万千瓦、400万千瓦、17万千瓦、140万千瓦。(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市场监管局、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22.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唐白河、淅川丹江、鸭河口水库清淤扩容、方城汉山水库等项目建设。加快解决中小河流、病险水库和山洪灾害等防汛薄弱环节,增强城乡防洪能力。推进农村供水“四化”、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等设施建设,到2025年,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的比例达到60%。(市水利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生态环境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房城乡建设局、林业局、卫生健康体育委、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23.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南阳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唐河、邓州2个省级区域物流枢纽建设,推动资源要素向物流枢纽集聚,推进城乡高效配送试点城市建设。加快货运枢纽、物流园区集疏运道路建设,加速推进内乡牧原智慧物流园、卧龙综合保税区国际陆港等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完善“骨干基地+集配中心+城乡网点”三级冷链物流节点布局,依托中商农产品批发市场、万邦农产品批发市场、中合农投(淅川)国际农副产品冷链交易中心,加快打造区域性冷链物流基地,推动食品、中医药、农产品等冷链物流项目在片区内集聚发展,到2025年,力争申建1个省级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市商务局牵头、市交通运输局、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24.加大生态环保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实现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等无害化处置及资源化利用。鼓励各县(市、区)依托开发区和静脉产业园建设一批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加快南水北调中线源头区水土流失治理、生态涵养林、抚育林改造、湿地建设和石漠化治理,开展丹江口环库区复合型生态廊道建设,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城市管理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林业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25.完善社会民生基础设施。推进市、县级医院可转换传染病区建设,完善省、市、县三级传染病救治网络。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合理有序增加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学位。实施学前教育扩容提质行动,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满足城乡适龄幼儿就近入园需求,每个乡镇办好1—2所公办中心幼儿园。提升县级公共文化设施水平,加强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等设施建设。(市卫生健康体育委、教育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26.加快补齐市政基础设施短板。持续开展城市内涝系统治理,加快污水管网建设和更新改造,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到2025年,各县(市、区)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完整社区建设,到2025年,新开工改造老旧小区5.6万户,改造率达到100%。实施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推广应用智能传感器、智能视频、自动识别等信息化管理监督手段,推进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打造全场景数字孪生城市。(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27.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省政策支持,加快我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升级信息基础设施,持续扩大千兆光网覆盖和普及范围,积极推进移动公司100P豫西南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和边缘云算力节点建设、联通公司“东数西算”南阳节点建设。规划建设中科南阳算力网高通量数据中心,打造集超算、智算及边缘计算为一体的新型高通量计算设施。加快推进5G网络深度覆盖,到2025年,建成5G基站1.5万个,实现重点行政村5G网络全覆盖。加速发展融合基础设施,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布局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万家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前瞻布局创新平台,加快推进牧原实验室建设,打造合成生物产业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依托南水北调元宇宙研究中心,开展水源地保护、智慧运维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交通运输局、科技局、通信管理办公室,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28.强化本土优质工程建设企业培育。出台支持建筑业骨干企业发展政策措施,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行业影响力的建筑业企业。鼓励企业采取联合体投标等方式参与轨道交通、机场、水利、新型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建立重点项目供需对接机制,组织举办建材产品推介会,鼓励项目施工单位与优质建材企业签订中长期合同。(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释放内需潜能

统筹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中心城区“起高峰”、县域经济“成高原”,增强城乡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为释放内需潜在势能提供重要支撑。

(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29.推动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强化与郑州都市圈、西安都市圈、武汉城市圈互联互通,加快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进度,形成辐射带动区域联动发展的增长极。做大做强城市经济,强化中心城区与毗邻县的规划统筹,有序推进城区撤乡镇设街道。(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交通运输局、民政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30.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贯彻落实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意见,推进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等重点工程,打造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市民化主要载体,助力邓州市发展成为中等城市。持续深化县域放权赋能改革、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等县域经济“三项改革”,加快建设邓州、西峡、新野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支持邓州、方城高水平建设市域副中心城市。(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委改革办、编办、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教育局、卫生健康体育委、生态环境局、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31.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一步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健全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城镇建设用地新增指标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相关政策。持续完善居住证制度,推进居住证持有人全面享有高质量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完善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体系,健全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三权”市场化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公安局、教育局、卫生健康体育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农业农村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医保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二)积极推动农村现代化

32.推进“184”乡村建设行动。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科学编制乡村规划,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农村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数字乡村建设、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八大工程,统筹推进城乡教育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等四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开展乡村建设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活动,争创国家级美丽宜居村庄,打造乡村建设样板。(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发展改革委、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商务局、住房城乡建设局、教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乡村振兴局、卫生健康体育委、通信管理办公室,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33.丰富乡村经济形态。实施冷链食品、休闲食品、特色功能食品、预制菜、数字赋能、品牌设计等六大升级行动,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升级,培育1个省级预制菜研发生产基地,打造标点、想念、好想鹅等预制菜品牌。加快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和现代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发展沟域经济、林下经济和乡土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实施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开展民宿走县进村活动,打造西峡花香果海等一批集康养休闲、观光游览、文化体验功能于一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粮食和储备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乡村振兴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34.完善乡村市场体系。健全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和“数商兴农”行动,布局建设一批田头小型冷藏设施和集仓储保鲜、初级加工、冷链配送于一体的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到2025年,实现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全覆盖。推广直播带货、网红打卡等电商新模式,宣传推介“宛货通天下”“淅有山川”“水源西峡”等公用品牌,到2025年,省级以上农业品牌达到100个以上。推进工业品下乡行动,布局建设一批立足乡村、贴近农民的生活消费服务综合体,促进农村品质消费、品牌消费。持续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行为,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商务局、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35.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构建促进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空间融合、要素融合、产业融合。(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交通运输局、生态环境局、科技局、教育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卫生健康体育委,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三)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36.全面融入重大国家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淮河生态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严格落实“河湖长制”,聚力打好环境问题整治、深度节水控水、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加快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推进总干渠两侧生态保育带维护提高,深化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送。(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生态环境局、林业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水利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37.全方位推进区域合作发展。强化与信阳、驻马店协作互动,打造豫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深化豫鄂陕省际区域合作,加快南襄一体化进程,推进两地在交通、文旅、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强合作。深化京(津)宛对口协作,打造京津冀地区重要产业转移承接基地、生产加工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基地、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和旅游目的地。加速融入长江经济带,打造跨区域市场、产业、资本、人才等资源要素重要承载地和引力场。(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交通运输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水利局、京〔津〕宛合作中心,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五、提高供给质量,带动需求更好实现

面向需求结构变化和供给革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换道领跑等战略,以高质量供给进一步满足、开发、引领需求,推动更多产业、产品进入中高端、成为关键环。

(一)加快科技创新发展

38.打造一流创新平台。围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等产业,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以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为重点,新建一批创新平台。加快天冠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张仲景实验室建设,提升南阳防研所、南阳师范学院、南阳理工学院等重点实验室水平,支持乐凯华光、卧龙电气南阳防爆集团、中光学集团、中南钻石、牧原食品等建设技术创新中心。鼓励龙头企业设立海外离岸创新中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海内外高科技企业、高校院所通过“引进来”联合共建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等各类创新合作平台,通过委托研发、合作研究、联合开发等形式,实现重大关键技术突破。支持海内外知名高科技企业、高校院所在宛建立独立研发机构或设立分支机构,推进建设南水北调元宇宙研究中心。加快南阳中关村智慧岛建设,培育集聚一批高质量企业、研发机构、人力智力、金融资本、创新创业项目等双创资源,将南阳中关村智慧岛打造成为具有一定省域影响力和富有南阳特色的双创品牌。(市科技局牵头,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39.培育一流创新主体。实施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行动、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分级建立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梯队培育库,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培育一批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和产品、8家创新龙头企业、40家“瞪羚”企业。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协同开展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基础软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研究攻关,到2025年,组建10家中试基地和2家“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的创新联合体。(市科技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40.打造一流创新生态。聚焦科创企业、研发机构、双创活动,加快建立覆盖科创主体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科技、金融、产业深度耦合、良性循环。推进以新型研发机构为方向的科研机构改革,优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组织方式,实施以信任和绩效为核心的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落实“诸葛英才计划”,实施科技创新人才支持工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支持工程、技能人才支持工程、青年大学生支持工程等,积极参加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吸引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市科技局牵头,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教育局、财政局、金融局,相关高校,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二)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市

41.做大做强重点产业链。落实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培育重点产业链的推进工作方案,围绕21个重点产业链,全力推动集群式发展,大力推行产业链链长、产业联盟会长、行业秘书长“三长制”,实施造链补链强链延链工程,做大做强做优“链主型”企业,推动产业链内部企业深度分工协作,重点支持中欧产业园等装备制造业专业园区和牧原集团生猪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千亿级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产业集群。加快推动南阳生物医药和光电信息两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建设,到202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力争达到30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5%左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局等重点产业链服务部门,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42.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聚焦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据价值体系构建、数字产业化倍增、产业数字化融合、数字化治理进阶和网络空间安全清朗6项主要任务,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推动5G、数字光电、传感器、集成电路等一批新兴产业达到百亿级规模。“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实现大幅增长,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到2025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力争达到250亿元,全市数字经济总量力争突破18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0%。产业与数字化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南阳特色产业数字化生态体系基本构建,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到55%;天、空、地一体的农业数字资源系统和数字化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初步建立;政务服务信息化和智能化全面实现,政务云平台功能完备,政府数字治理水平明显提升,民生信息化能力有效提高。(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委、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43.推进服务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延伸,开展服务型制造示范培育,拓展研发设计、供应链协同、系统解决方案、柔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增值服务,引导制造业企业提供“产品+服务”,培育6-8个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个服务型制造标杆。加快建设设计南阳,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文旅设计、乡村设计,推动“设计+”实现各领域融合赋能。(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44.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深化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落实《河南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完善开发区考核评价办法。深化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推行“管委会+公司”模式,开展产业转型示范开发区创建,强化主导产业集群培育和“运营公司+产业基金”招商,实施开发区土地利用综合评价,促进节约集约高效用地,全面提升产业规模、扩大项目投资、激发企业活力、优化制度环境。(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委改革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商务局、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三)加快建设农业强市

45.做大做强高效种养业。推动种养业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产业化、方式绿色化、产品品牌化,结合“宛产豫用、宛品出豫”要求,加快优质专用小麦、花生、草畜、林果、蔬菜、花木、茶叶、食用菌、中药材、水产品等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调整结构、优化品种、提升品质,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肉牛奶牛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快8个养牛大县和1个奶业重点县建设,启动培育6个肉羊大县,打造全国重要的牛羊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到2025年,力争优势特色农业产值达到700亿元以上。加快发展种养有机结合的循环农业,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46.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推动食品加工向品牌高端、绿色有机方向发展,加快实施内乡牧原国际食品城二期、镇平想念食品产业园二期、仲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调味酱及调味料生产线等项目,重点支持牧原集团发展生猪全产业链,推动肉食品关联产业率先达到千亿级规模。推动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到2025年,力争培育2个以上年产值超十亿元、1个以上年产值超百亿元、1个以上年产值超千亿元的农业“链主”企业,打造1个以上国家全产业链典型县。(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粮食和储备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47.健全现代农业装备和服务支撑体系。推动农业全链条科技化改造,加强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研发应用,强化农机农艺融合。依托亚澳(南阳)农机等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大型高效拖拉机及其复式作业机具、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高效专用农机和农用无人机、农林生态植保器械等高端农业装备,建设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整市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农田宜机化改造,融入省、市、县、乡四级农技推广网络,建立完善“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做优农产品质量品牌,扩大认证农产品供给和影响,完善原产地产品保护扶持、质量标识和可追溯制度,创建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加强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四)加强标准质量品牌建设

48.加快建设标准南阳。贯彻实施标准化战略,推进标准化创新发展、制造业标准化领航、南阳标准“走出去”、社会治理标准化强基、服务业标准化提升等重点工程,实现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标准全覆盖。开展地方标准提质行动、团体标准培优行动、企业标准强基行动,争取每年参与制定10项以上国家标准、3项以上行业标准,力争参与国标制定与修订,培育企业标准“领跑者”。健全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基础设施体系,瞄准国际市场需求,对接国际先进质量标准,建立国际认可的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委政法委、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科技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49.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开展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排查治理、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护农”、“一老一小”等重要消费品质量安全守护、质量技术帮扶“提质强企”等重点行动,建立覆盖线上线下的重要产品追溯体系,推行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深入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建立健全品牌梯次培育体系,推进“美豫名品”“宛美名品”公共品牌建设,培育50个以上“美豫名品”“宛美名品”公用品牌、3个以上地理标志产品,争创全国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深化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开展知识产权提质增效、知识产权保护等系列行动,到2025年,力争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件以上。(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教育局、公安局、商务局、农业农村局、卫生健康体育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六、健全现代市场和流通体系,促进产需有机衔接

坚决拆壁垒、破坚冰、解痛点、疏堵点,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着力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不断提高产品流通循环效率,促进供给与需求紧密结合、动态适配。

(一)提升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

50.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动政务数据、公共数据、社会数据低成本采集、高效率归集与低能耗存储,加快建设数据资源池,到2025年,建成2个以上全国领先的行业数据库。探索建立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制度体系,完善数据质量标准规范,培育提升数据服务能力。开展数据要素价值化试点,尝试建立数据价值化试验基地,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51.畅通劳动力流动渠道。统筹城乡就业政策,破除劳动力、人才流动障碍,推动人才跨区域、跨领域、跨部门流动配置,充分激发社会性流动活力。优化国有企事业单位面向社会选人用人机制,畅通企业、社会组织人员进入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渠道。依托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和医疗保障信息平台,推进社会保险关系、基本医疗保险关系等转移接续顺畅便利。(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市医保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52.推动经营性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完善混合用地供给政策,按照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允许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对使用划拨土地的项目鼓励以出让、租赁方式供地,市级统筹补充耕地指标重点支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健全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盘活整治专项行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53.完善知识等要素配置机制。发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优势,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体系,开展知识产权分析评议、运营实施、评估交易、保护维权等服务,依法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健全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解决机制,严厉打击恶意申请注册商标行为。支持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等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开展市场化运营,高标准融入河南数据知识产权公共存证平台。(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司法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南阳监管分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财政局、金融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局、教育局、卫生健康体育委、农业农村局、林业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二)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54.加快建立公平统一市场。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实行“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加强重点领域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清理取消企业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标准制定、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方面存在的差别化待遇。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防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和限制竞争行为。实施交通物流、水电气暖等领域涉企收费常态化规范化监管,切实减轻各类市场主体的不合理负担。拓展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功能,逐步将平台覆盖范围扩大到自然资源、资产股权等公共资源领域。(市发展改革委、商务局牵头,市市场监管局、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55.健全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改造农村传统商业网点,发展新型乡村便利店,布局建设一批乡镇商贸中心。开展县域商业体系综合示范县创建,加强农村电商、农产品供应链等商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县城综合商贸服务中心改造提升。推动城市商圈错位发展,培育认定一批省级示范步行(商业)街、示范智慧商圈,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圈”示范建设。支持农副产品、小商品、建材、汽车等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加快连锁经营布局,打造一批区域特色商品贸易集散基地。(市商务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七、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内需发展动力

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相互促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新时代制度型开放高地,强化链接双循环制度匹配、资源配置,更大程度、更高效率释放内需潜力。

(一)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56.开展营商环境综合配套改革。制定实施营商环境综合配套改革方案,加强体制机制、制度政策等谋划研究,强化与国际规则标准接轨,提升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一件事一次办、交房即交证、全面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等营商环境5项工作,积极做好全省营商环境评价和专项整改,推动以评促改、以评促优。健全企业权益保护体制机制,修订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处理办法,高效运行营商环境投诉举报中心。(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委政法委、编办、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市场监管局、司法局、商务局、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中心,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57.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加强产权保护和激励,完善平等保护产权的政策体系,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推动涉产权冤错案件依法甄别纠正常态化、机制化,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的刑法保护。完善农村产权价值评估、流转交易、担保等综合服务体系,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市委政法委牵头,市司法局、发展改革委、公安局、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58.加快建设信用南阳。推进信用法治建设,完善信用制度体系,强化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公开、应用,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同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到2025年,信用数据归集共享数量超过2亿条。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开展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完善信用承诺制,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丰富拓展“信用+”惠民便企场景应用,推广“信易贷”模式,支持行业领域融资服务平台接入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网络。(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金融局、市场监管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南阳监管分局、中国人民银行南阳市分行,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二)发挥对外开放对内需的促进作用

59.完善开放通道体系。加强对接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战略,推动南阳铁海联运班列与舟山港、连云港等相关港口对接合作。逐步拓展空中开放通道建设。加快“海上丝绸之路”扩量提质,打通南阳与东南亚的联系,加快推进唐河、白河航运工程及唐河港、南阳港等内河港口建设,加强与宁波港、天津港等开展合作,打通南阳国际海运通道,谋划建设国际临港经济区。加快“陆上丝绸之路”扩量提质,拓展中欧班列欧洲、中亚、东盟等国际干线物流通道,实施中欧班列省内货源发掘和“班列+园区”行动。大力发展“丝路电商”,推广“产业带+跨境电商”发展模式,引导企业布局建设双向贸易平台和海外仓。(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卧龙综合保税区、市交通运输局、商务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60.提升开放平台功能。积极申建河南自贸区南阳开放创新联动区。围绕物流商贸、智能制造、多式联运、数字产业、总部经济等领域,依托卧龙综合保税区、铁路二级物流基地,高标准规划建设南阳国际陆港。推动南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联动发展,打造区域性进出口商品分拨中心和消费中心。(市商务局牵头,卧龙综合保税区、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61.持续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坚持大项目、“专精特新”小项目并举和内资项目、外资项目齐抓,强化五大战区外资专班招引联动,组织企业参加进博会、厦洽会、服贸会、中博会、东盟博览会等重大经贸活动,争取招引一批“小巨人”企业和基地型、龙头型重大项目。推进外商投资权益保护地方性立法,强化与负面清单管理相适应的事中事后监管。支持外商投资在宛设立研发中心、开展科技研发创新活动,吸引一批产业链核心领域创业团队和企业入驻,打造高质量外资集聚地。积极参加全国工商联十三届一次常委会议、主席高端峰会暨全国优强民营企业助推河南高质量发展大会。(市招商投资促进局牵头,市商务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局、市工商联,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62.扩大重要商品和服务进口。积极开展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进口贸易,主动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紧缺资源产品、优质消费品、高水平民生服务等领域进口,扩大汽车、食用水生动物、冰鲜水产品、肉类、水果、粮食、药品等商品进口规模。用足用好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药品、汽车平行进口等试点平台功能,探索建设一批集展示、交易于一体的进口商品线上线下综合平台。(市商务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八、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厚植内需发展潜力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完善收入分配格局,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创造更高质量需求。

(一)持续优化初次分配格局

63.提升就业质量增加劳动者劳动收入。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健全就业风险监测预警、常态化援企稳岗等机制。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建立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毕业生需求预测机制,定期统计、收集、发布岗位需求信息。优化农村劳动力市内区域间和省内劳务协作,强化残疾人、零就业家庭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人员、低保边缘人口等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等,规范发展新业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市教育局、民政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64.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拓宽技能型劳动者上升通道,到2025年,持证人员总量达到246万人,占从业人员的60%以上。优化高校和职业院校专业布局,不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推动高校毕业生稳定增收。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到2025年,培育高素质农民总数达到2.5万人(次)以上。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完善小微创业者扶持政策体系。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合理减轻中等收入群体负担。(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市教育局、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65.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增加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完善工资指导线、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持续深化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国有企业工资分配等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制度,引导企业通过协商方式合理确定职工工资。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同工同酬,在重点工程项目和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完善欠薪治理长效机制,持续推进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66.健全各类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完善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和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拓宽居民经营性、财产性收入渠道,鼓励通过创业经营、租赁服务等途径增加收入,创新更多适应家庭财富管理需求的金融产品。鼓励企业用足用好股权、期权等各类中长期激励工具,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有效激励企业关键岗位核心人才。(市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二)逐步健全再分配机制

67.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持“紧日子保基本、调结构保战略”,构建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落实省与市县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强化社会民生等领域精准保障,推进教育、养老、医疗、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财力下沉力度,常态化实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落实“三保”预算编制审核、预算执行监控、风险应急处置三项机制,兜紧兜牢“三保”底线。(市财政局牵头,市教育局、卫生健康体育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医保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68.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深入实施全民参保攻坚行动,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开展小型、微型、新业态企业参保专项行动,建立新就业形态群体参保缴费促进引导机制,推进基本养老保险由制度全覆盖到法定人群全覆盖。完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实施企业年金高质量发展行动、职业年金全覆盖工程。落实参保范围、缴费政策和待遇等失业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制度,及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三)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

69.发展新时代慈善事业。完善慈善工作协调机制,实施慈善组织登记认定、年度报告和信息公开制度,规范慈善财产管理,建立慈善力量与社会救助、救灾、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应对的统筹衔接机制。(市民政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70.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会工作者)、社会资源及社区自治组织“五社联动”和社工、义工(志愿者)“两工协作”机制,引导社工和义工共同开展志愿服务,扩大志愿服务组织服务范围和覆盖领域,到2025年,实现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全覆盖。(市文明办牵头,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九、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夯实内需发展基础

坚持下先手棋、打主动仗,把安全发展贯穿扩大内需工作各领域和全过程,不断提高粮食、能源等领域供应保障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为市场平稳发展提供坚强安全保障。

(一)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71.推进粮食稳产增产。落实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完善提升邓州现代种业基地杂交小麦全产业链育种创新能力,建设建成一批粮食产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到2025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900万亩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70亿公斤。落实生猪产能、储备等逆周期调控机制和生猪良种补贴、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等扶持政策,布局一批年出栏3000头以上的生猪产能调控基地,确保能繁母猪存栏数量稳定在55万头以上。(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72.健全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落实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鼓励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合作关系。优化政府储备布局结构,推进区域性农产品应急保障供应基地建设和粮食储备库功能升级,确保粮食完好仓容稳定在700万吨左右。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引导粮油企业推进粮油深加工和副产物循环利用,强化粮油品牌建设,培育壮大大型粮油企业集团。探索发展粮油期货和现货市场,培育2个产值20亿元以上的大型粮食物流产业园区,建设连通国内外、集购储运加销于一体的国家级粮油储运交易中心。(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粮食和储备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二)强化能源安全保障

73.提升能源生产储备能力。开展重点煤矿安全改造和智能化建设,完善南阳(内乡)等国家煤炭储备基地功能,到2025年,确保煤炭静态储备能力达到180万吨以上。加快西气东输三线南阳段、镇平—邓州、唐河—桐柏等天然气外引通道项目建设。到2025年,天然气输气管道建成长度达到800公里,天然气用量达到4亿立方米左右,天然气外引能力达到4亿立方米/年。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大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风电布局力度,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820万千瓦以上。加快发展大型独立储能电站,到2025年,力争新型储能规模达到40万千瓦。(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应急局、供电公司,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74.完善煤电油气运保障协调机制。加强电煤供应监测分析,督促燃煤发电企业落实电煤最低库存制度,深化与晋陕蒙新等煤炭资源富集省份合作,推进电煤中长期合同签约全覆盖。强化电力迎峰度夏度冬保供、采暖季电力绿色调度,持续增强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科学组织实施有序用电。健全政企运输沟通协调机制,保障重点物资运输需求。(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供电公司、南阳车务段,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三)推动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75.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市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和社旗、镇平、唐河等公共物资储备中心。科学布局市级库、县级库和乡镇存储点,构建市、县、乡三级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完善简化救灾物资紧急调拨程序,建立综合交通紧急运输管理协调联动机制,推进市、县两级储备能力逐步达到自然灾害救助Ⅱ级应急响应标准。(市应急局牵头,市粮食和储备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局,南航南阳基地、南阳车务段,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76.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完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豫西南(南阳姜营)应急航空救援基地,与豫中(郑州上街)、豫东(商丘民权)、豫西(洛阳万安)、豫北(安阳林州)、豫南(驻马店平舆)等基地一同构建应急航空救援基地网络,打造全省“2小时航空救援圈”。到2025年,建设2—3支省级骨干专业救援队伍,不少于100人的市级、不少于50人的县级、不少于20人的乡级救援队伍,推进应急救援队紧急调用、征用补偿和救援装备共享共用,提升协同救援能力和装备使用效率。(市应急局牵头,市水利局、城市管理局、住房城乡建设局、林业局,南航南阳基地,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77.推进灾害事故防控能力建设。建立南阳市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中心,推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常态长效运行,提高灾害事故准确感知、快速评估和精准预警能力。实施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提升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建设标准。推动居民避难疏散场所应急应战一体化建设,到2025年,力争全市主城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面积人均不低于1.5平方米。积极申报巨灾保险试点。(市应急局牵头,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气象局、水利局、林业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南阳监管分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配合)

十、实施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大意义,自觉将本地、本领域工作纳入全市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总体部署中统筹谋划,以更加坚定的思想自觉、精准务实的举措,推动各项任务落实。

(二)强化政策协同。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本方案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和重大事项、重大项目两个清单,结合本地、本领域实际有针对性地推出一批政策措施,扎实推动各项工作开展,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形成扩大内需的强大合力。

(三)强化宣传引导。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宣传和引导,综合运用各类媒体平台宣传解读方案的新思路新举措,调动各方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深入挖掘本地、本领域实施扩大内需方面的成功案例并及时宣传推广,充分发挥示范引领效应,形成比学赶超、真抓实干的良好氛围。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首个制氢加氢一体站团体标准发布

首个制氢加氢一体站团体标准发布

为推动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填补制氢加氢一体站建设标准空白,中国石化联合国内数十家氢能头部企业发布了国内首个《制氢加氢一体站技术指南》团体标准
总投资30亿!内蒙古绿氢制50万吨绿色甲醇项目获批

总投资30亿!内蒙古绿氢制50万吨绿色甲醇项目获批

由金风绿能化工(兴安盟)有限公司申报的绿氢制50万吨绿色甲醇项目备案通过
还是卖电更划算!全球最大海上风电场取消制氢计划

还是卖电更划算!全球最大海上风电场取消制氢计划

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风力发电场Dogger Bank第四期场址Dogger Bank D的制氢计划已经取消,因为开发商决定将只专注于为电网供电
倒计时24天,2024全球氢能盛典议程出炉!

倒计时24天,2024全球氢能盛典议程出炉!

“CHC氢能大会”于2019年首次举办,一年一届,目前已有五个年头。活动致力于为氢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搭建技术与市场的交流平台,通过会展、网站、公众号、视频、刊物等各种渠道,为行业发展、政策制定、学术研究、企业宣传提供了有益的信息传播与沟通渠道。本次大会旨在建立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供应链上下游产业的信息沟通与传播平台,为促进行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越南充分挖掘海上风电制氢优势,大力推动建设氢能产业生态体系

越南充分挖掘海上风电制氢优势,大力推动建设氢能产业生态体系

海上风电制氢凭借零碳排放、能源转换效率高等优势,逐渐成为各国能源转型的优先解决方案。这也是越南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推荐阅读

热文

Copyright © 能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