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8日,由《能源》杂志主办的2023年中国核能高质量发展大会“新时代新型能源体系发展论坛”在深圳成功举办,能源企业、政府部分以及相关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论坛。论坛以“数智跨越 场景共生”为主题,参会嘉宾对多能融合、能源企业数字化转型、电碳协同、熔盐储能等热点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指明了方向。
中国能源研究会特邀副理事长、核能专委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谭建生为本次论坛开幕致辞,他表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既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进入新时代,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必须加快推动可再生风、光、氢、核能等零碳能源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清洁低碳和安全高效,抓住绿色产业崛起的窗口期。
▲中国能源研究会特邀副理事长、核能专委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谭建生
氢能作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推动可持续能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能源研究会氢能专委会副秘书长李谚斐分析了国内国际氢基燃料供应链建设对绿氢发展的重要性。李谚斐认为:就西部、西北、东北及西南可再生能源大规模输出而言,在特高压输电通道之外,有必要同时建设氢能战略输送通道。两种通道不但可增加国内能源战略输送的能力,还可以在能源输送的时空维度上互补。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能源研究会氢能专委会副秘书长李谚斐
在能源体系低碳转型过程中,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国网能源研究院原副院长蒋莉萍认为:能源发展的三元命题“安全性、环保性、经济性”将凸显为电力行业的供应保障难题和经济性问题,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重中之重;多能融合,是新型能源体系的基本格局和必由之路。▲国网能源研究院原副院长蒋莉萍
针对核电在新型能源体系中的定位,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银湖新能源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殷雄认为,核电永远不能是市场导向、成本导向和效益导向的普通能源形态,而是技术导向、能力导向和创新导向的国家战略性资源;今后,应该把主要着力点放在避免发生严重事故方面,而不是一味地思考如何缓解事故的后果。其中,影响或决定核电技术水平和核安全水平的核心领域是“三料”:先进核燃料组件的设计与制造技术、乏燃料组件的后处理技术、与核电相关的新型材料的研发制造。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银湖新能源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殷雄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以风电和光伏发电为代表的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渗透率会快速增加,这对电力市场和碳市场的设计和运行会产生明显的影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副教授、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能源市场与能源金融实验室主任赵俊华认为:AI在碳数据的采集和碳计量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碳市场与绿电市场将成为企业减碳过程中必须参与的两个市场;AI可以通过模拟碳-电市场中的交易行为,为政策的制定、市场趋势的预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AI + Climate Change是一个潜力巨大的交叉研究领域。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副教授、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能源市场与能源金融实验室主任赵俊华
抽水蓄能是目前世界上最成熟、最实用的大规模储能方式,同时也是新能源并网消纳的重要手段。南网储能建管公司总工程师刘涛分析:截至2022年底,世界已建抽水蓄能电站装机17506万千瓦,中国装机规模4549万千瓦,占世界总量的26%,居世界第一。预计到2025年中国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达到6200万千瓦;2035年超过3亿千瓦。
▲南网储能建管公司总工程师刘涛
在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数字化底座的打造尤为重要。北京致远互联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咨询顾问王衡玉介绍了公司开发的协同运营管理新基座(COP)在数据管理、办公提效、流程自动化等方面对能源企业的助力,分析了中国华电、闽东电力等公司打造的优秀数字化转型案例。
▲北京致远互联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咨询顾问王衡玉
熔盐储能是通过熔盐的显热在低温时吸纳能量,在高温时放出能量的低成本、高效的储能技术,近年来市场不断发展,浙江绿储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刘东毅表示:熔盐储能可以满足大功率、大时长、大容量的储能需求,可应用于火(热)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多能互补基地、综合能源服务等场景,对国家能源的安全、稳定有重要意义。
▲浙江绿储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刘东毅
未来,数字技术将真正融入能源产、运、储、销、用各环节,新型能源体系将走向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中信集团中企通信数据科学与创新总监詹东东认为:新能源发电、智能电网、电能消费和数字平台是能源行业数智化转型的新方向,中信集团作为世界500强以及业内领先的云服务商具备弹性灵活的全球云服务能力,在人工智能应用、大数据分析、数字化业务结构架构等方面为能源企业提供重要帮助和专业服务。
▲中信集团中企通信数据科学与创新总监詹东东
本次论坛汇聚了各方专家学者的智慧,深入讨论了氢能、熔盐储能、多能融合等新型能源体系相关的前沿议题,为我国能源领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案。这一盛会不仅展示了能源行业的最新动态,也为实现碳中和与能源转型目标注入了强大动力。展望未来,这些成果和讨论将成为推动我国能源行业创新和低碳转型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