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未来5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增长的主战场依然是中国、印度、欧洲、北美洲,以巴西为代表的拉美地区也会有一些重要机会出现。
中美两国发表的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以下简称“阳光之乡声明”)提出,在21世纪20年代这关键十年,两国支持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宣言所述努力争取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至三倍,并计划从现在到2030年在2020年水平上充分加快两国可再生能源部署,以加快煤油气发电替代,从而可预期电力行业排放在达峰后实现有意义的绝对减少。
在业内看来,“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至三倍”是艰难但可实现的目标,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消除发展瓶颈,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贡献。在该目标引领下,未来,全球以风电、光伏为主的新能源将驶入发展快车道。
“是艰难但可实现的目标”
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发布的报告,截至2022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为3372吉瓦,同比增长295吉瓦,增长率为9.6%。其中,水电装机容量占比最高,达到39.69%,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占比为30.01%,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占比为25.62%,生物能、地热能与海洋能发电装机容量合计约占5%。
“世界各国领导人一直在推动到2030年将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至三倍。这一目标相当于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提升至11TW。”彭博新能源财经发布的报告指出,“这是艰难但可实现的目标” ,且是实现净零排放的必要条件。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上一次增至三倍用了12年(2010-2022年),而这一次增至三倍必须在8年内完成,这需要全球采取一致行动消除发展瓶颈。
新能源海外发展联盟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张世国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这个目标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在当前全球新能源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宏观上拓宽全球新能源装机的总量和规模,对于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低碳发展,意义重大。”
在张世国看来,当前全球发展可再生能源具有良好的技术和产业基础。“举个例子,2019年9月,我国首台10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正式下线;2023年11月,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最大18兆瓦直驱海上风电机组顺利下线。短短四年多的时间内,技术实现了突飞猛进。同时,我国太阳能发电技术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这些技术是实现三倍目标的物理基础。”
“此外,我们的产业配套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近两年全球都在努力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高质量发展。除了装机质量外,风电、光伏、储能、氢能等装备的效率指标、能耗指标也都得到了巨大提升,为支撑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张世国表示。
不同地区对全球目标的贡献不同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量主要集中在亚洲、美国和欧洲等少数国家和地区。数据显示,2022年新增装机容量的近一半来自亚洲,中国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41吉瓦,成为最大贡献者 。非洲2022年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2.7吉瓦,现有装机总量为59吉瓦,仅占全球装机总量的2%。
彭博新能源财经在相关报告中指出,对于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至三倍的目标,不同地区的贡献各不相同。“对于可再生能源发展较早的地区,如中国、美国和欧洲,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至三倍是合理的目标。其他市场,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基数较小、电力需求增速较高的市场,如南亚、东南亚、中东地区和非洲,到2030年装机容量增速需要超过三倍。在这些市场中,使用廉价的可再生能源不仅对能源转型至关重要,更是实现向数百万人提供电力的关键。同时,还有一些市场的大部分电力已来自可再生能源或其他低碳电源,这些市场对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至三倍的贡献可能会更低。”
张世国认为:“未来5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增长的主战场依然是中国、印度、欧洲、北美洲 ,以巴西为代表的拉美地区也会有一些重要机会出现。像中亚、非洲,甚至南美洲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因为受到自然禀赋以及电网系统、工业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可能增长不会那么快。中东地区的新能源资源特别是光照条件非常好,如何把这些资源禀赋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可再生能源装机,是能否实现三倍目标的重要因素,这需要产业创新和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配套措施。”
需消除发展瓶颈
彭博新能源财经预计,与光伏发电相比,风电装机目标更需要多部门共同行动才能实现。合理的装机结构至关重要。如果过度依赖光伏,那么可再生能源装机增至三倍所实现的发电量和减排量将截然不同。
“应清除可再生能源开发商的并网障碍,支持竞争性报价,并鼓励企业签订购电协议。政府还需要投资电网、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并确保电能量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能促进电力系统的灵活性以更好地消纳可再生能源。”彭博新能源财经在报告中指出。
具体到中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中国能源转型项目主任林明彻对《中国能源报》记者指出:“当前,中国的风电、光伏装备制造能力和装机规模均居全球第一,而且还在大幅提升产能。可再生能源装机增至三倍的目标,是中国减碳的最好机会之一 ,因为这可以使可再生能源相关技术被迅速推广,而且随着规模效应的显现,成本也会继续下降。但相关部门需要为消纳高比例波动性的可再生能源建设更多的输电线路和储能等基础设施,并推出更多利好政策、健全市场机制、增加系统灵活性。”
张世国表示:“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空间还很大,但其中也会存在一些挑战,比如能源安全的挑战、传统能源跟新能源之间如何协调的挑战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