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安徽电科院傅中团队科研攻关纪实
文/胡月
随着一个又一个“世界之最”“世界首个”远距离输电工程的建成,我国在短时间内就赶超欧美国家,成为全球远距离输电科技的引领者。
作为参与攻克远距离输电技术难题的杰出代表之一、国网安徽电科院高压电气设备智能运检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傅中,带领团队承担多项重点科技项目,主持制定国际标准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
远距离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必须依靠准确的线路电气参数才能落地,一旦参数出现偏差,将会直接威胁到整个工程的安全运行。
我国从西北部到中东部,负荷中心距离能源基地800~3000公里,比如新疆昌吉至安徽古泉直流线更是长达3200多公里,沿线地理条件与电磁环境复杂,理论计算根本无法获取准确的线路电气参数,只能通过测量获取。
针对这些问题,傅中带领团队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了远距离单回、同塔多回线路电气参数测量技术研究,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获得国内外业界多项荣誉,为远距离输电测试领域实现“技术引领”做出重要贡献。
2011年9月,淮南—浙北—上海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示范工程获得国家核准。这是世界首条特高压同塔双回交流输电工程,电压等级、输送距离前所未遇。
作为电气特殊实验专家的傅中接到工程安徽段线路的参数测量任务。
国际上线路参数测量技术一般适用于200千米内及单回路,而1000千伏淮上线安徽段长达336千米,于是各种困难接踵而至。
傅中从理论入手,研究获取参数的测量模型与现场测量方法。他带领团队用了1年多的时间,建立了多导线系统相间互阻抗、相间互电容等10余个参数测量获取解耦数学模型;提出了基于卫星同步技术的双端同步测量方法,解决了传统方法只能单端测量,无法同时测量多端幅值与相位的问题。
有了测量方法,还需要测量设备。傅中团队与合作方一起研制出两套集多端同步测量、强电磁耦合抑制等技术于一体的特高压线路参数测量系统。
2013年7月,淮南—浙北—上海特高压交流线路贯通,并进入调试阶段。傅中带领团队研发的整套参数测量方案和测量设备全面、准确地获得了所有工频参数,为之后的工程投运奠定了基础。
俗话说: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
2014年,国家电网公司专家在认真研讨了“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频参数测量方法”研究成果后认为,这项成果很有希望成为国际标准,希望傅中团队能够将交流输电线路工频参数测量方面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国际标准。
2015年,《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频相参数测量导则》成功申请立项为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并于2016年发布。
企业标准的成功制定,加快了测量技术在国内的推广应用,也为国际标准申请立项开了好头。
2017年3月,傅中随中国专家团队走出国门,前往日本东京参加国际电工委员会特高压交流输电系统委员会会议。他第一次在外国专家面前介绍《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频参数测量导则》标准提案,开始了国际标准的孵化之路。之后他又参加两次国际会议,2019年2月8日,项目最终成功立项。为制定标准,来自中国国家电网公司、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印度国家电网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日本东芝公司及瑞士BBC公司等知名企业的专家组成了工作组,傅中为工作组牵头人,各国专家共同参与制定,工作组先后在德国、瑞士、中国召开了多次面对面或视频会议。
2021年1月,标准通过成员国投票,正式进入编辑出版阶段。同年7月16日,由傅中牵头主导编制的《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频参数测量导则》正式发布。
“能为提升我国在国际电工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贡献力量,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由傅中牵头的“长距离输电线路电气参数测量获取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也荣获2022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目前,这项成果已应用于我国超/特高压远距离输电工程,有力支撑了电网的安全运行。因为对这项技术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傅中还获得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2021年度IEC 1906奖、中电联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