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西方炒作所谓的“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矛头直指中国具有全球比较优势的新能源产业。围绕这一问题,新华社连发四篇评论,以事实为依据,揭示中国新能源产业强势崛起的奥秘所在,阐述中国新能源发展造福世界的重大意义,揭批美西方炒作渲染的真实用意,彰显中国与世界互利共赢的合作主张。
中国新能源产业真本事从何而来
——中国先进产能的世界意义系列评论之一
2024(第十八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上全球首发车达117台,新能源车型278款,比亚迪等品牌展台挤满了中外客商;第135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上,“光电锂”交易持续火爆,备受境外采购商青睐……这些火热场景生动展现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强劲发展,通过这些窗口,世界也在热烈探寻中国新兴产业异军突起的奥秘之所在。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突破900万辆,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成为推动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作为外贸“新三样”,全年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在中国,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日本《每日新闻》在今年初的报道中这样说。
新兴产业在中国强势崛起,发展机遇来自中国瞄准未来方向,顺应产业变革趋势,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相较于西方汽车业受制于认知和战略转变困难、石化利益集团掣肘等阻力,中国是最早确定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的国家,抓住了汽车动力技术的变轨机遇。中国车企在政策引导和支持下,瞄准纯电、混动和氢燃料等多元技术路线,“死磕”智能化、电池、电控等核心技术,加大研发投入形成了领先的技术优势。同样依靠坚定布局和技术创新,中国在新能源发电产业跑出“加速度”,锂电池产业链不断完善。中国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让新能源车跑出了“加速度”,当不少国家面临公共场所缺乏汽车充电设施难题时,中国从政策层面加快推进充电桩、储能等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一线城市中心城区公共充电桩设施覆盖率超过80%,服务半径与加油站相当。进入新能源车时代,中方企业日益成为中外车企合作重要的“技术输出者”。路透社关注到,欧洲车企今年派出更多高级管理人员参加北京车展,积极寻求合作。
新兴产业在中国强势崛起,发展依托来自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和优质丰富的人力资源等制造业“家底”。中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已形成200多个成熟的产业集群,制造业规模连续14年居世界首位……当前“新三样”领跑出口,是供应链企业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结果。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制造,再到销售和售后服务,制造企业的成本和效率在每一个环节实现优势集成。安永大中华区国际贸易主管合伙人唐兵认为,中国具备完备的产业链和供应能力,能够满足“新三样”生产所需的各种原材料和零部件,并可提供具有竞争力的高品质产品,推动产业快速上规模、上水平。此外,新兴产业发展还得益于中国巨大的工程师红利。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动力正从人口红利向知识红利转化,为中国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新兴产业在中国强势崛起,持续动力来自能够激发技术突破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充分市场竞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车企抓住技术变革机遇,加速转型升级,同时诞生一大批造车新势力。中国还向特斯拉等外资厂商敞开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各类企业在配置、价格、服务等方面展开立体化竞争,推出一款又一款技术含量高、用户体验极致的产品,全球消费者从中受益的同时,资金、技术、资源等各类生产要素的配置更加优化,带动全产业链加快突破发展,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创造新优势。与之类似,在动力电池领域,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制造厂商在充分竞争中发展壮大,韩国LG新能源集团等国际企业也加码在华电池产能……可以说,高效的市场机制和良性的产业竞争生态为中国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
自主创新、开放合作、良性竞争……梳理中国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词,中国驾驭全球化浪潮获得成功的经历,揭示出中国产业崛起其来有自的规律,也给世界产业发展带来启示:依靠创新,长期加大研发投入,实现“弯道超车”甚至“换道超车”,为产业发展创造源源不断动力;坚定开放,让国内外企业在同场竞技中实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推动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追求共赢,推动实现资源自由流动、市场贯通融合、成果广泛共享,才是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表现亮眼、大众“牵手”小鹏开发纯电车型、中国电动客车服务卡塔尔世界杯赛事……一个个成功案例充分说明,持续开放的中国正给世界带来更大更新机遇。
中国新兴产业在全球形成比较优势,经过了市场竞争和选择,是市场经济原则下成功的典范,说到底是经济学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中国将继续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力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生态建设,为全球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提供实践经验,注入强劲动力。
(新华社记者 高文成)
中国新能源产业如何造福世界
——中国先进产能的世界意义系列评论之二
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日前发布数据显示,3月全国新能源汽车月度碳减排量首次突破900万吨。作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国,中国不仅凭借工业实力助力兑现自身减排承诺,其出口到世界各地的新能源汽车也在为削减全球碳排放发挥重要作用。过去10年,中国对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费增长贡献度超过40%。中国生产的每辆新能源汽车,以及中国与各国开展的每个可再生能源合作项目,日益成为推动全球绿色能源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而这只是中国优质产能造福世界的一个缩影。
使用风能、太阳能、核能等实现电力系统脱碳以及汽车动力的电气化,是实现能源转型、迈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作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和设备制造国,中国持续供给优质新能源产品,有力促进全球绿色低碳转型。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5.1亿千瓦,中国贡献超过一半;中国风电、光伏产品已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降低了全球清洁能源使用成本,提高了新能源应用意愿,促进了绿色能源全球普及效率。中国有序推进新能源国际合作,着力构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共赢新模式,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显著,在发展中国家开展的绿色能源合作项目极大提高了当地可再生能源可及性。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勇于创新,在国际市场脱颖而出,为汽车动力电气化发展作出卓越贡献。近日在荷兰鹿特丹举行的世界能源大会上,全球最大石油企业沙特阿美公司首席执行官阿明·纳赛尔表示,中国通过降低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动汽车的成本,实质性地助推了西方国家实现净零碳排放目标。“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副理事长、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认为,中国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带来创新驱动力。
近年来,全球经济陷入增长乏力和通胀高企困境,高质量、高效能、高性价比的中国产品,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有力支撑,丰富了全球供给,降低了生产生活成本,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中国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有效解决了有关国家和地区用电难、用电贵等问题。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报告显示,过去10年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了60%和80%,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中国创新、中国制造、中国工程。中国是唯一拥有完整的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超大规模市场加上长期技术创新积累,以及完整的产业配套,使得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其提供的物美价廉的产品正让全球消费者受益。英国汽车制造商和贸易商协会首席执行官迈克·霍斯认为,更多中国电动汽车品牌进入英国,不仅降低了电动汽车价格,还鼓励了行业创新,让消费者和汽车行业都受益。
中国优质产能有力促进了全球技术进步,提升了资源分配效率,创造了未来经济新增量,有力推动了世界经济增长。中国企业既出口符合各国发展需要的产品,也对很多国家开展直接投资,丰富供给、拉动投资、带动就业,促进全球制造业产业升级和发展,积极效应有目共睹。近段时间,多个中企承建光伏电站项目相继揭牌,赞比亚光伏电站、泰国水面漂浮光伏电站、乌兹别克斯坦1吉瓦光伏项目首期400兆瓦等项目纷纷实现并网发电……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开展对外合作,长期扎根、深度融入、积极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与合作国家深入互动,通过技术转让和项目本地化普及技术进步,助力合作方培育经济新动能。随着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率先实现外围到中心的突破,中国秉持开放合作的初心,加强与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合作。美国《外交学者》杂志网站关注到,东南亚国家积极争取与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合作,“不仅加强了从化石燃料汽车向电动汽车必然的转型,还通过技术交流促进了经济增长”。
经济全球化时代对产能问题的讨论应置于全球化语境中,计利计损都应当计天下利、天下损。简言之,造福各国百姓,有益于世界可持续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就是优质产能。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新能源产业所代表的优质产能不是过剩,反而是严重不足。当前某些国家在保护主义思维下选择政治化一切,损害的是人类整体利益。中国将继续承担起大国责任,通过高水平开放走共赢之路,用优质产能服务世界。
(新华社记者 李蓉)
坚定走好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之路
——中国先进产能的世界意义系列评论之三
“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为重新定义汽车所作努力似乎永无止境”“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呈爆炸式增长”……近期举办的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上,新能源成“顶流”,智能化成“标配”,不断刷新外媒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认知。
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茁壮成长,是资源、政策、战略规划等诸多发展要素优化配置的成功案例,是中国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经济从“快不快”到“好不好”、实现“质”“量”并重的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真本事,是在开放竞争中练就的,同时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绿色转型作出了突出贡献。透过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成长,人们能够更好地感知中国先进产能快速发展的必然性,进而理解中国继续坚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遵循的是新发展理念,绿色可持续发展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绿色转型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不少国家都通过推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创新,努力实现气候行动目标,积极抢占低碳、零碳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高质量发展是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是中国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解决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之策。现在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近一半在中国,全球新能源汽车一半以上行驶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超过2000万辆,全球四分之一的新增绿化面积来自中国。中国正在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生活等领域形成规模庞大的发展增量,孕育的投资和消费市场据测算每年将达到十万亿元级。
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日益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突破关键技术,在一个细分行业取得竞争优势,进而盘活整个产业,最终对整个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积极带动,实现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推动中国经济从外延式扩张上升为内涵式发展以及形成全球竞争比较优势,中国新能源产业为此提供了有力注脚。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全球经济结构正在重塑。中国高度重视创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国产大型邮轮投入运营,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奋斗者”号极限深潜,国产新手机成为爆款,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扬帆出海……今日中国,科技日新月异,创新层出不穷,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新发展阶段的现实选择,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历史上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十几个国家和地区,都经历了高速增长后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随着中国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出现变化,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过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经难以持续,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只有不断创新、以质取胜,突破和超越传统发展模式的积弊和短板,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才能支撑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在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把握主动。
当下,美西方炒作所谓的“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矛头直指中国具有全球比较优势的新能源产业,其实质是通过歪曲抹黑中国高质量发展道路,阻遏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跃升路径。理解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逻辑,就会明白,中国断然不会被这一话术所“忽悠”。
中国用实际行动已经表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始终坚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心无旁骛做好自己的事,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必将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新华社记者 谢彬彬)
产业合作才是共赢之道
——中国先进产能的世界意义系列评论之四
在日前举行的北京中德产业合作发展论坛上,行业领袖、企业高管、投资代表齐聚一堂,热烈讨论新能源智能汽车、数字经济等热点产业。在代表行业趋势的北京国际车展上,众多跨国车企不约而同选择深化与中国的产业合作。这些行业动向真实地反映出,全球绿色转型需求持续扩大,推进绿色产业和低碳经济是各方共识,各国共同合作发展新能源产业是大势所趋。
当下,全球新能源产业正在从“孕育期”向“成长期”转换,离“成熟期”还有相当距离,先进产能非但不会过剩,反而相对不足。据国际能源署研究,为实现碳中和目标,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需要达到约4500万辆,是2023年的3倍多;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达3500吉瓦时,是2023年全球出货量的4倍多,均远超目前全球供给能力。面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挑战,每一辆新能源汽车,每一项可再生能源项目的突破,都是对全球绿色发展的积极贡献。
在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开放合作,与他国分享发展机遇。在不断深化的产业合作中,中国与世界日益呈现出双向互动。2018年,中国取消了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特斯拉、大众、宝马、丰田等车企纷纷在华投资布局电动车生产。盖斯特汽车战略咨询公司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外资车企在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上的份额合计占14.2%,其中美国特斯拉公司一家就占了7.9%。得益于中国政策环境、产业链和人才的强大支持,特斯拉在三年内实现了生产整车破百万。德国大众汽车在安徽合肥建立了德国总部以外最大的研发中心,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中国在向跨国企业敞开大门的同时,也支持新能源对外投资。比亚迪公司正在匈牙利建设工艺先进、高度自动化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不仅能促进当地产业绿色转型,也将为当地创造数千个就业岗位。在德国慕尼黑和柏林,蔚来汽车分别建设了全球设计中心和智能驾驶技术中心。正如德国世界市场领导者学院创始人兼院长瓦尔特·多林所言,德中经贸合作从来不是“单行道”,双边经贸联系紧密,为两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在产业合作的“你来我往”中,中国与越来越多国家拉紧了互惠互利的经贸纽带。除新能源整车外,中国还从国外大量进口高端电动汽车的灯具、刹车系统、轮胎、减震器等零部件。中国的出口也包含大量外资企业产品,2023年特斯拉一家企业占了中国新能源电动车出口的28.6%。
一些国家渲染的所谓“产能过剩论”,不过是遏制打压中国先进产业的话术陷阱,夹杂着企图维护自身垄断地位的险恶用心和害怕落后的焦虑心态。
不只是新能源汽车,中国和世界互利合作的领域、范围和模式不断拓展。从核能、氢能到海上风电和油气勘探开发,中法两国能源企业互利合作正走得更深更远;从标志性工程到“小而美”民生项目,从经贸产业合作园区到商贸物流合作园区,从绿色基建、绿色能源到绿色交通……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中国与其他国家基于优势互补开展合作,也让发展红利惠及更多国家。
纵观人类社会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历程,供给和需求从来都具有全球性,而非局限于某一国。不同国家的产能高低由各自比较优势决定,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合作能优化商品和服务的全球配置,带动资本和产业的全球合理布局,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动力,为各国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选择,有利于提升全球整体福祉。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是当前各国共同愿望,只有协同推进全球绿色产供链的建设,才能形成全球产能格局的最优解,才能让全球绿色发展的成色更足。
(新华社记者 樊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