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新型“无机离子印迹吸附剂”捕获放射性铯

2024-06-11 13:32  来源: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浏览:  

近日,中核集团旗下中国同辐所属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在放射性核素吸附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原子高科团队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冯美玲研究团队合作,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上发表了最新研究论文《“无机离子印迹吸附剂”捕获放射性铯》,题目为“Ion-imprinting” strategy towards metal sulfide scavenger enables the highly selective capture of radiocesium。这一创新成果将为备受全球关注的“核污水”—含Cs-137核素废水处理和处置提供高性能无机材料,贡献中国智慧。

(注:Cs-137核素半衰期30.17年,发射高能γ射线,是核工业生产过程中重要的裂变产物,也是放射性废水中含量较多的放射性污染物,具有持续的生物毒性,其扩散污染可能导致严重的生态灾难,引发癌症和遗传疾病,危害人类生命健康。)

这项研究提出了“无机离子印迹吸附剂”的合成策略,通过精确的结构设计,制备出一种对放射性Cs-137离子具有识别和分离能力的金属硫化物(FJSM-CGTS)。新材料对Cs-137离子吸附具备容量高(246.65mg/g)、速度快(5分钟内达到平衡)、特异性强(高盐、酸性去除率达到99%)、减容率高等优势。该“离子印迹吸附剂”选择性去除Cs-137的能力超过了大多数已报道的无机固体吸附材料。

目前,全球核废水处理材料主要是有机树脂,然而产生的废树脂处理成本高昂且技术要求复杂,导致大量废树脂处于临时储存状态,对环境构成了重大负担,而传统无机吸附材料也因吸附容量低等因素导致应用受限。新技术有望在核废水处理领域大显身手,不仅有助于实现废物最小化,降低处理成本,有效减轻对环境压力,进而构建生态环保防线。此外,新技术还可广泛应用于环境修复、核应急响应(迅速控制核素泄漏)以及促进核资源的循环利用等多个领域,从而推动绿色发展的理念,增强核废物处理领域的创新力和生产力,为核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未来,中核集团将进一步利用新技术开展放射源生产废水的再利用研究,持续开展放射性废物最小化的应用实践,促进核技术应用产业绿色发展、安全发展。

FJSM-CGTS结构示意图及其“离子印迹”捕获Cs+过程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我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在江苏建成投产

我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在江苏建成投产

6月19日,我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和气一号”项目在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田湾核电基地正式建成投产。这标志我国核能综合利用从单一发电、满足城市居民供暖后,拓展进入到工业供汽领域。
中核集团核智枢ERP业务切换正式启动

中核集团核智枢ERP业务切换正式启动

6月17日,中核集团核智枢ERP实验局业务切换正式启动,开创核工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新局面。
海外首个!“中核方案”中标!

海外首个!“中核方案”中标!

近日,中核集团旗下中国宝原所属中国同辐传来喜讯:在与多国对手竞争中,中国同辐以“中核方案”赢得认可,成功中标孟加拉核农业研究院设计装源量百万居里伽马辐照站项目。
《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新型“无机离子印迹吸附剂”捕获放射性铯

《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新型“无机离子印迹吸附剂”捕获放射性铯

近日,中核集团旗下中国同辐所属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在放射性核素吸附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原子高科团队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冯美玲研究团队合作,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上发表了最新研究论文《“无机离子印迹吸附剂”捕获放射性铯》,题目为“Ion-imprinting” strategy towards metal sulfide scavenger enables the highly selective captu
06-11
中核海南核电成功注册新公司

中核海南核电成功注册新公司

南方区域电力交易平台发布《关于中核海南核电有限公司市场注册公示结果》的公告,中核海南核电有限公司正式获得南方区域(海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电力销售业务的准入资质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能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