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任庄至上海500千伏输电通道,于1987年建成,从徐州电厂任庄升压站出线,途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8市,最后进入上海市嘉定黄渡变电站,将电能输送至苏中、苏南、上海等地区。
这是江苏境内第一条超高压输电通道,也是北电南送、西电东送重要通道。
安全运行超35年!拆旧换新,继续上岗
徐州任庄至上海500千伏输电通道承担着保障江苏、上海两地安全稳定用电的重任,自1987年建成以来,期间经历多次升级改造,为保障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运行年限长,部分杆塔塔身杆件、螺栓、金具等设备严重锈蚀,且电力杆塔型号偏旧,多为拉门塔,占地面积较大,因农业机械化耕种,杆塔的拉线受外力破坏风险也较高。”江苏省送变电有限公司线路工程项目总工吴磊介绍,此次改造重点针对通道苏北段“徐州任庄变-淮安上河变”双线。
现场,吴磊介绍,按结构形式,铁塔可分为自立塔(上图左侧)和拉门塔(上图右侧)两类。自立塔是靠自身基础来稳固的杆塔,是目前新建杆塔的主要形式。拉门塔在塔头或塔身安装对称拉线以稳固支撑杆塔,杆塔本身只承担垂直压力。这类杆塔可节约钢材近40%,但拉线结构占地大,需定期维护,且对农林业的机耕十分不利。
过去,通道改造大多通过拉线加固或对受损塔材进行修补,区别于以往的改造方式,这次除了要拆除部分旧塔,组立新塔,还要对个别区段导线进行整体替换,是历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改造。
据了解,此次改造共涉及铁塔25基,导线10.601千米。当前,正值夏收夏种关键期,如何在不误农时的情况下完成改造,成了电力施工人员面临的最大挑战。
“有效改造窗口施工时间只有8天,我们反复推敲施工方案,优化流程,决定在组塔阶段,全部采用起重机组塔的方式,尽可能提升速度。架线施工时,我们开挖围堰,把施工场地与农田隔开,让架线和灌溉同时进行,确保农田正常耕作。”吴磊说。
为保障改造顺利进行,国网江苏电力投入了13个班组共345名施工人员,还创新使用了可视化牵张设备、数字化钢丝绳回收装置等智能化施工装备,实现了全线施工机械化,有效缩短了施工周期。
作为通道送出端管理单位,在此次改造中,国网徐州供电公司承担了更换186、187号杆塔以及150号至153号导、地线的更换任务。
“因为运行年限长,186号杆塔锈蚀非常严重,塔材已锈成红色,再加上这基塔处于线路转角处,为老式换位子母塔,附近居民都称它为‘红螳螂’,这次更换为新型换位塔后,相当于砍掉了螳螂两只碍事的‘镰刀’前足,不仅提升了电网运行可靠性,也大大减少了设备占地面积,可谓一举两得。”国网徐州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专职由博介绍。
江苏超高压电网时代由此起步
作为江苏省内第一条500千伏输电通道,徐州任庄至上海500千伏输电线路(简称徐沪线)记录着电力人的担当作为,也见证了江苏电网的跨越升级。
新中国成立之初,电力工业尚属起步阶段。1949年,江苏22-33千伏输电线路仅有230公里,各地市电网相对孤立。
1958年,江苏第一条220千伏线路建成投运。到1978年,江苏还只有苏南、徐州、淮海盐、南通4个独立运行的220千伏地区电网。随着改革开放推进,江苏经济快速发展,电力需求增长迅猛,缺电成了发展的桎梏。
为此,江苏按照国家“建设坑口电站,就地利用资源,向外输送电力”的方针,推进徐州火电基地建设,但其远离负荷中心,原有220千伏电网无法承担远距离、大容量输电任务。
1982年8月,国家计委批准建设徐州至上海50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线路从距徐州发电厂4公里的任庄升压站出线,向南进入扬州江都境内的江都变电站,而后跨越长江至南岸镇江五峰山,继续向南进入无锡斗山变电站,再向东至上海。其中江苏境内555.3千米。建设资金安排,除镇江大跨越由意大利政府贷款外,其余由世界银行贷款。
在镇江大跨越段,当时,受制于国家经济情况,跨越线路由意大利赛义(SAE)公司设计并监理,现场施工器具及方案全部由“洋专家”来提供并规定,国产自主化程度非常低。
1984年,徐州至江都50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开工,为配合徐州发电厂新机组投产发电,其中徐州至淮阴段工程先行开工建设,施工队伍战严寒、斗冰雪,争分夺秒,春节期间连续作战,1986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初四)全部架通,1986年11月,徐州至江都线全部建成。
1988年12月,500千伏徐沪线全线投运,标志着江苏电网迈入超高压时代,同时也是华东电网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从第一条500千伏输电通道诞生,到建成特高压“一交四直”、500千伏“七纵七横”的江苏骨干网架,江苏电网从弱到强、从受制于人到自立自强,持续推动电力供应实现跨越升级,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