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穰新型二氧化碳储能,是一种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工质,进行气液互转、两态协同的长时储能技术。由于系统为闭式系统,二氧化碳作为工质在系统运行中循环使用,不会向外界排放或泄露,因此天然具备碳封存能力。
其碳封存能力具体如何,我们以芜湖海螺项目为例做一个分析:
芜湖海螺储能项目的“固碳”实践
芜湖海螺项目占地40多亩,在建设之初一次性封存二氧化碳2900多吨。系统使用寿命30年以上,即至少可将二氧化碳封存30年。
对比树林的固碳能力:根据有关机构估算,每棵树每年大概能吸收10公斤二氧化碳,通过查询可知,人工造林密度约为50棵/亩,因此40亩树林30年可吸收二氧化碳量为:50棵/亩×40亩×10公斤/(棵·年)×30年=600000公斤,即40亩树林30年可吸收二氧化碳约600吨。
2900吨/600吨=4.83,也就是说,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直接碳封存能力为同等面积树林的4.83倍!
二氧化碳储能的另一减排能力——余热利用
由于气液两相二氧化碳储能的技术特性,系统在发电环节可以利用环境中50~100℃的低品位余热促进液态二氧化碳蒸发,提升系统发电量。
芜湖海螺项目中利用了水泥产线的窑尾烟气余热,将其补入到二氧化碳储能系统中,经测算该部分每年节约标煤3130吨,折合每年减碳8200多吨。按照上述换算方法,该部分减碳量相当于植树820000棵,人工造林16400亩。
综上所述,二氧化碳储能不仅可以作为电力基础设施,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辅助电网削峰填谷,帮助用户降低用电成本,还可以在大规模碳封存,替代人工造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转型进程的不断加快,二氧化碳储能将成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