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近零碳园区和近零碳工厂试点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

2024-07-16 11:57  来源:常州市人民政府  浏览:  

常州市人民政府7月15日发布《常州市近零碳园区和近零碳工厂试点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常政办发〔2024〕32号),主要任务包含:1.能效水平标杆化,园区50%以上的企业能效水平达到行业标杆水平,实现园区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低于0.35吨标准煤/万元(当量值)。2.生产过程清洁化,园区规上企业100%完成“智改数转网联”诊断、50%以上的企业成为绿色工厂或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能源供给零碳化,可再生电力消费(含绿证)占比达到30%以上,持续推进电能替代,终端电气化率突破50%。4.基础设施绿色化,新建建筑中二星及以上绿色建筑超过50%,园区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交通工具保有量达到80%以上,工厂仓储、厂区物流非化石燃料运输工具使用率达50%以上。5.资源利用循环化,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以上。6.运营管理数智化,推动园区和企业的能耗和碳排放监测,开展碳排放核查、碳足迹核查的园区企业分别达到10%以上,鼓励园区建设碳管理平台,搭建新型智能微电网管理系统。7.科技创新平台化,鼓励园区工厂加大研发投入,绿色低碳技术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力争达到3.5%以上,积极争创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中心。

常州市近零碳园区和近零碳工厂试点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

根据《江苏省(近)零碳产业园建设指南(暂行)》《江苏省工业领域及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为全面深化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鼓励支持重点区域和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近零碳园区、近零碳工厂试点建设,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部署开展我市近零碳园区和近零碳工厂试点,同步推进新型智能微电网试点和虚拟电厂建设,形成一批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和典型经验,助力争创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以先行示范实现我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二)基本原则

系统谋划,分步实施。结合“1028”产业体系培育、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推广,坚持能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能源结构低碳零碳转型两手抓,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关系,谋划符合常州实际的近零碳园区和近零碳工厂示范项目,循序渐进实现降碳目标。

零碳引领,先行先试。对标省(近)零碳产业园、零碳(近零碳)工厂建设体系,把握绿色化、数字化发展机遇,强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绿色金融支撑作用,构建近零碳智慧产业新生态、能源新格局和智慧管理新平台,打造近零碳标杆,以点带面提升产业绿色低碳竞争力。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支持各试点主体充分考虑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定位、发展现状,推动高端产业、生产要素和核心功能集聚,提出可操作的目标和方案,以产业优化、能源转型、技术创新、循环利用、平台建设、项目示范、园区管理等为抓手开展试点建设,多措并举打造示范样板。

双轮驱动,协同推进。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强化政策引导,完善激励机制,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激发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活力,推动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强化园区、企业主体作用,鼓励社会多方参与近零碳园区和近零碳工厂建设,明确各方责任,实现项目共建、资源共享,协同推进,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三)工作目标

2024—2026年,分三年推进近零碳标杆建设,重点选择绿色产业园区、外贸出口相对集中的园区、“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绿岛”园区、科创产业园区等园区类型和市级及以上绿色工厂,推进近零碳园区、近零碳工厂试点。以近零碳园区为主阵地,同步开展近零碳工厂培育和新型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等新能源应用场景推广试点。到2026年末,完成10个以上近零碳园区、15个以上近零碳工厂、30个新型智能微电网试点示范项目的建设。

二、主要任务

(一)能效水平标杆化

推广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严格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实施存量项目节能改造,积极构建能源管理体系,协同推进重点企业节能工作和园区用能系统整体优化。试点工厂的单位产品能耗指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有适用的国家、行业和地方能耗限额标准时,应达到标准的先进值要求)。试点园区50%以上的企业能效水平达到行业标杆水平,实现园区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低于0.35吨标准煤/万元(当量值)。

(二)生产过程清洁化

实施产业绿色招引和绿色规划,推动产业链横向耦合和纵向延伸,推行绿色制造和清洁生产,推广绿色产品认证,推行低碳供应链管理,加快绿色低碳改造和“智改数转网联”。试点工厂已获得市级及以上绿色工厂称号、并持续保持相关要求。试点园区规上企业100%完成“智改数转网联”诊断、50%以上的企业成为绿色工厂或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三)能源供给零碳化

系统优化能源供给体系,加大新能源开发利用,充分利用园区资源建设分布式光伏,积极扩大绿色电力占比。推广新型储能应用,鼓励在用户侧配置新型储能,提升新能源就近就地并网消纳能力。鼓励企业参与绿电、绿证交易,打造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示范区,可再生电力消费(含绿证)占比达到30%以上,持续推进电能替代,终端电气化率突破50%。推广综合能源服务,推进能源梯级利用、余热余压回收、绿色供冷供热,推动园区内源网荷储深度融合。

(四)基础设施绿色化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新建建筑中二星及以上绿色建筑超过50%。积极构建零碳交通体系,合理布局建设充换电设施,配建完善、便捷的慢行交通系统,大力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试点园区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交通工具保有量达到80%以上,货物清洁运输比例达80%以上。试点工厂仓储、厂区物流非化石燃料运输工具使用率达50%以上。加大绿色低碳用能设备产品使用,无禁止类、淘汰类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新增主要用能产品设备能效达到节能水平,优先使用能效达到先进水平的产品设备。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落实垃圾分类制度。加强园区绿地系统规划,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打造园区新型电力系统,推进园区新型智能微电网建设,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电力信息基础设施,促进园区新能源、负荷、储能的聚合和调控。

(五)资源利用循环化

优化园区功能布局和企业空间分布,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试点工厂获得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评价等级A级,积极打造低碳供应链,开展低碳采购。促进产业循环链接,推动园区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物料闭路循环。落实无废园区建设要求,加强废弃物源头减量和资源综合利用,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以上。加强污染集中治理,实现污染治理的专业化、集中化和产业化。促进各类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集成优化。

(六)运营管理数智化

加强低碳组织管理,加快建立以碳排放控制为导向的管理机制。开展园区和企业碳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推动园区和企业的能耗和碳排放监测,鼓励企业开展碳排放核查、碳资产管理和产品碳足迹管理,试点园区开展碳排放核查、碳足迹核查的企业分别达到10%以上。试点工厂着力开展温室气体自主减排,剩余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采用方案要求进行碳抵消。鼓励园区建设碳管理平台,探索碳监测、碳减排、碳资产、碳信用、碳普惠、碳金融服务和环境信息披露工作。鼓励园区搭建新型智能微电网管理系统实现各类资源协同控制,提高分布式新能源自消纳水平和可调节资源开发水平。

(七)科技创新平台化

围绕节能降碳、绿色制造、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领域,加强低碳零碳负碳、新型智能微电网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鼓励园区工厂加大研发投入,绿色低碳技术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力争达到3.5%以上,积极争创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参与前沿技术标准研究制定。联合本地高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国内外专家智库等,培养研发人才团队,打造绿色低碳创新载体。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政府分管副市长牵头,统筹协调推动试点项目建设,研究重大政策和事项,解决重要问题。试点主体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建立工作机制,明确各方职责,扎实有序推进试点工作。各辖市、区和常州经开区要将近零碳试点建设作为重点工作长期推进,构建政企协同参与的新型智能微电网建设新局面,明确牵头部门,加强组织协调,鼓励项目申报,落实相关政策,推动项目实施。近零碳园区、近零碳工厂绩效评价方法另行制定。

(二)做好资金支持

对列入常州市近零碳园区试点计划的园区,给予每家50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对完成试点创建并通过验收的近零碳示范园区,给予每家最高50万元的示范奖补。对国家、省认定的零碳(近零碳)工厂分别给予最高100万元、50万元奖励;支持创建“灯塔工厂”,给予最高300万元奖励;支持创建“可持续灯塔工厂”,给予最高400万元奖励。对装机0.5兆瓦及以上的新型储能电站,自并网投运次月起按放电量给予不超过0.3元/千瓦时的投资运营奖励,连续奖励不超过2年。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绿色电力消费,按照不超过其绿电交易价格中所含的绿色电力环境价值费用的50%予以奖励,单个企业年度奖励资金最高10万元。推动零碳投资基金为我市零碳科技领域的企业提供资本支持,助力加快技术瓶颈攻关。支持金融机构提供近零碳园区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为园区建设和运营、园区内企业转型发展提供项目贷款、经营性物业贷款、并购贷款、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等产品,在贷款额度、利率、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发行绿色债券推动近零碳示范项目基础设施建设。

(三)强化能力建设

积极联合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专委会、长三角碳管理体系研究院、中节能城市节能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常州大学等高校以及相关绿色低碳企业开展近零碳科研合作,培育碳排放统计核算、节能环保、低碳发展等相关业务人才,赋能低碳发展。

(四)加强宣传推广

加大试点项目的宣传力度,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展示试点做法、成效、经验。鼓励试点成果向公众开放参观,展示我市低碳发展情况和成果,营造积极参与的社会氛围。开展新型智能微电网典型场景案例征集,促进产品和模式推广,展示常州新型智能微电网建设成效。



附件3

常州市近零碳园区、近零碳工厂创建指南

一、概念定义

近零碳园区:是指在一定产业集聚区域范围内,通过能源、产业、建筑、交通、废弃物处理、生态等多领域技术工艺的集成应用和管理机制创新实践,基本达到近零碳园区标准的产业园区。

近零碳工厂:是指在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排温室气体,自主减排达到了同行业先进水平基础上,通过实施固碳、碳汇项目和绿电、绿证交易、碳交易等多种手段和方式,对工厂边界内排放的温室气体进行抵消,基本达到近零碳工厂标准的工厂。

二、申报主体

园区试点申报主体为我市范围内各类园区,包括产业园区、工业集聚区、经济开发区、科技创新园区、中外合作园区等多种类型。

工厂试点申报主体为我市范围内的市级及以上绿色工厂。

三、申报条件及要求

申报主体应符合以下条件:

1. 实施主体明确、规划边界清晰、减碳潜力较大、创新动力较强,具有明显的代表性和示范性,能够发挥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2. 在能耗和碳排放统计、监测和核算等方面应具有一定基础,能够根据统一规范的核算方法,准确清晰核算碳排放量。

3. 有明确的组织领导机构和相关工作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和推进试点的建设、运行和管理。

4. 近三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环境、质量等事故,未列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经营异常名录及严重违法失信名单。

符合条件的主体自愿提出申请,并可自行或委托有技术实力的专业机构按照要求编制试点创建方案并提交相关材料,并在申报日期(根据申报通知)截止前经属地部门初审后分别上报至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按要求编制试点建设方案,试点建设期原则上不超过2年。

四、创建步骤

(一)试点探索

1. 申报试点。2024年7月开展首次近零碳园区、近零碳工厂试点申报工作。

2. 项目遴选。市发展改革委和市工信局会同各有关部门组织专家组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遴选出特色鲜明、指标设置科学、有复制推广价值的试点项目,并对创建方案提出评审指导意见。项目申报单位根据评审意见进一步完善,形成最终的试点创建方案。

3. 项目确定。对通过专家评审的培育园区、工厂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期满无异议或异议不成立的正式确定为试点园区、工厂,经市政府同意后,列入年度近零碳园区、近零碳工厂试点计划。

(二)全面建设

1. 项目实施。试点项目单位按照试点创建方案所确定的目标、任务,建立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相关建设工作。

2. 过程跟踪。建立试点项目动态跟踪机制,定期跟进试点项目单位建设情况,指导解决试点项目建设过程存在的问题,宣传推广优秀经验做法。

(三)验收总结

1. 申请验收。试点项目单位完成创建方案目标任务并达到验收要求时,可自行或委托有技术实力的专业机构编制自评估报告,提出验收申请。

2. 总结评价。市发展改革委和市工信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组开展试点项目验收工作。对通过验收的试点项目分别授予市级近零碳园区、近零碳工厂称号。


附件6

常州市近零碳园区试点创建方案

(编制大纲)

一、建设基础

(一)基本情况。包括但不限于:试点园区基本情况、地理区位、发展情况等,重点阐述园区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和布局等。

(二)能耗和碳排放情况。说明现有的能耗、碳排放核算统计数据基础,包括但不限于:以2020年为基期,“十四五”以来试点主体能源生产、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主要资源消费等情况;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变化情况、重点领域碳排放增长趋势等。核算园区碳排放量时,以产业园实际运营边界为核算边界,核算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排放、净购入电力和热力产生间接排放以及重点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排放,暂不考虑产业园内生态系统碳汇量。核算方法参考《江苏省(近)零碳产业园建设指南(暂行)》。

(三)绿色低碳发展情况。包括但不限于:近年来试点主体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能源结构低碳转型、环境基础设施、资源循环利用、绿色低碳体制机制创新、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方面已开展的工作、优势和特色,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开展的试点示范建设情况、企业参与碳市场情况、已探索形成的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等。

(四)碳减排重点难点。结合发展实际、资源禀赋,分析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和短板弱项,针对性提出改进措施。

二、试点可行性论证

分析开展试点工作的机遇挑战,阐述试点工作的总体定位,提出试点建设的改革创新点,论证试点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充分论证试点项目创建的可行性,并给出相应结论。

三、建设目标

提出试点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实施路径,明确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路线图及重点任务举措,设定创建阶段的碳排放绩效指标,鼓励根据自身实际提出建设指标和特色指标。

四、重点任务

根据试点目标和思路,结合试点项目发展实际,确定有关主要任务,包括但不限于能效水平标杆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能源供给零碳化、基础设施绿色化、资源利用循环化、运营管理数智化、科技创新平台化这七个方面。

五、重点项目

根据近零碳排放目标和重点任务,明确拟建设的重点项目,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内容、实施计划、建设主体、建设周期、预期节能降碳效益、投资规模、投资估算等内容,并说明项目对试点建设的支撑作用。

六、重点改革

根据试点重点任务安排,着力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围绕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政、金融、投资、价格等政策创新,以及碳排放统计核算、碳排放评价、产品碳足迹管理等配套制度,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先行探索,重点阐述政策机制创新的任务目标、内容、创新点及实施路径。

七、科技创新

聚焦绿色低碳科技需求,加强重点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科教实力和创新能力较好的试点要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力度,积极参与前沿技术标准研究制定,探索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推广新机制,激发创新活力。科技创新基础相对薄弱的试点要积极应用先进适用绿色低碳技术,开展绿色低碳先进技术产业化示范。

八、全民行动

倡导园区企业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一企一策”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推进节能降碳。强化绿色低碳专题教育培训,普及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知识,切实提升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九、保障措施

提出组织领导、政策支持、资金保障、监督考评、宣传推广等方面的务实举措,保障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十、有关证明材料

(一)相关证明文件,如证明在能源、产业、建筑、交通等方面建设基础的有关证明;

(二)拟实施重点项目的有关文件,如可行性报告、发展规划方案、实施方案等资料;

(三)已开展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建立低碳运营管理机制、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等的相关资料;

(四)其他的有效支撑材料。

附件7

常州市近零碳工厂试点创建方案

(编制大纲)

一、基本要求

(一)工厂应依法设立,边界清晰,生产经营正常,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遵守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近三年(含成立不足三年)未发生安全(含网络安全、数据安全)、质量、环境污染等事故,无行政处罚记录和失信行为记录。

(二)工厂的单位产品能耗或绩效应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有适用的国家、行业和地方能耗限额标准时,应达到标准的先进值要求。国家已出台能效标杆水平指标的,零碳工厂要达到标杆水平。

(三)工厂应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并取得第三方认证。

(四)工厂应建立完善碳排放管理体系,明确工厂建设、运维的方针和目标,制定实现并保持近零碳工厂的温室气体减排或碳抵消策略;设有近零碳工厂管理机构,负责有关近零碳工厂的制度建设、实施、教育培训、考核及奖励工作。

(五)工厂已获得市级及以上绿色工厂称号,并持续保持相关要求。

(六)工厂在自主减排后,通过实施固碳、碳汇项目和绿电、绿证交易、碳交易等多种手段和方式,对直接排放及输入能源的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根据范围进行抵消,按年度实现了碳中和。

二、企业基本情况

概述企业的基本信息、发展现状、工艺产品和生产经营状况以及在低碳发展方面开展的重点工作及取得的成绩等。

三、近零碳工厂创建情况

(一)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管理情况。企业的建筑、照明、设备设施(包括专用设备、通用设备、计量设备、污染物处理设备设施等)、能源和碳排放信息化管理系统情况,以及相关标准落实情况。

(二)管理体系情况。企业管理体系建设情况。

(三)能源资源投入情况。能源投入、资源投入、采购等方面的现状,以及目前正在实施建设的节约能源资源投入的项目。

(四)产品情况。产品的生态设计、有害物质使用、节能、减碳以及可回收利用等情况,以及相关标准落实情况。

(五)环境排放情况。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固体废弃物、噪声、温室气体的排放及管理现状,以及相关标准的落实情况。

(六)温室气体减排。能源审计、节能诊断及采用绿色低碳技术实施升级改造情况,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及产品碳足迹核算或核查,制定合适的温室气体减排方案。

(七)碳中和(抵消)。边界内自主开发项目(但未对边界内温室气体减排发挥作用)抵消,如边界内建设的新能源项目的上网电量等;边界外自主建设项目抵消,包括边界外自主建设并开发的减碳项目所产生的经核证的减排量等;边界外购买的碳减排量抵消。

四、下一步工作

说明企业在持续推进近零碳工厂建设方面拟开展的重点工作,拟实施的重大项目情况。

五、相关证明材料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材料:

1. 指标完成情况相关证明材料;

2. 其他证明材料。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相关推荐
生态环境部:原则通过《2023、2024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发电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

生态环境部:原则通过《2023、2024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发电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

7月31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主持召开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生态环境部关于以高水平保护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中国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以及《2023、2024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发电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出席会议。◇会议指出制定《实施意见》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对...
08-01
SAF价格过高!新西兰航空公司不得不放弃减排目标

SAF价格过高!新西兰航空公司不得不放弃减排目标

新西兰航空公司(Air New Zealand)放弃了2030年的减排目标,原因是燃油效率高的飞机交付延迟,以及可持续航空燃料(SAF)价格高企。然而,该航空公司表示,它致力于到2050年实现全行业净零排放的目标。据相关报道,航空业的排放量约占全球排放量的2%,但被认为是最难脱碳的行业之一。新西兰航空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许多杠杆,包括新飞机的可用性、替代航空燃料的可负担性和可用性,以及全球和国内的监管和政策支持,这些都不在航空公...
减少90%排放! 波音推进水热液化SAF技术

减少90%排放! 波音推进水热液化SAF技术

波音公司(Boeing)和致力于航空可持续发展的投资公司Clear Sky将携手加速航空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作为最初的项目,两家公司将帮助测试和推进Firefly Green Fuels的尖端技术,以增加英国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的产量。Firefly通过水热液化(HTL)技术将污水废物原料转化为SAF。这个过程使用高温和高压将废物转化为生物原油和生物炭,后者是一种可用作肥料的粉末状物质。根据独立分析,与传统石油喷气燃料相比,由这种丰富但尚未开发的原料生产...
成交量超2.2亿吨!居全国首位

成交量超2.2亿吨!居全国首位

7月23日,2024年广东省低碳主题宣传活动在广州举行。活动现场公布,截至今年6月底,广东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超过2.2亿吨,累计成交金额超过65亿元,居全国区域碳市场首位。▲蓝天白云下的广州珠江新城活动现场,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与交流合作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广东充分发挥绿色低碳引领生态文明建设作用,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扎实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积极成效。该负责人介绍,截至今年4月底...
07-25
Molten Industries获美能源部540万美金,整合绿松石氢生产

Molten Industries获美能源部540万美金,整合绿松石氢生产

美国能源部宣布540万美元的拨款,用于美国钢铁公司(US Steel)与总部位于加州的初创公司Molten Industries联合开展的清洁钢试点项目。该项目旨在展示将零绿松石氢生产与直接还原铁炉(DRI)相结合的新型系统,为钢铁生产的绿色转型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强强联手,共创绿色钢铁未来美国钢铁公司作为全球领先的钢铁生产商之一,一直致力于探索钢铁生产的低碳化路径。此次携手Molten Industries,将共同推动清洁钢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助力钢铁行业实现可...

推荐阅读

热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京ICP备16023390号-2 Copyright © 能源界 服务台:010-63990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