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5月26日,在2018年北京科技活动周活动中,国际热核试验ITER项目亮相并引起关注。记者在ITER项目展区了解到,基于目前的科技水平,人类可能在五十年内完成核聚变反应的商用。
ITER项目由欧盟、中国、美国、俄罗斯、印度、韩国和日本七个国家和地区共同研究建造,也称人造太阳计划或“ITER计划”。
ITER项目展区负责人介绍:“核聚变反应的主要原料是氘和氚,氘在海水中含量非常丰富。如果从一升海水里面提取出氘,然后在‘人造太阳’的装置内完全燃烧,就能产生相当于三百升石油的能量。而地球表面70%被海水覆盖,所以核聚变的原料相当于取之不尽。”
据了解,目前对于核聚变核电站的规划,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还只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未到商用阶段。“实现核聚变是十分困难的。”上述负责人称,“如果两个原子核从远处往中间靠近,靠的越近,斥力越大,这时就需要极高的温度才行。而想达到氘氚反应,条件是要达到一亿度的高温,目前地球上没有任何一种容器或者材料能够承受一亿度的高温。”
针对参观者提出的“聚变反应目前能坚持多久”问题,上述负责人表示:“我们国家保持了一个世界纪录,一百多秒。”核聚变反应目前还面临着无法攻克的难关。首先,要达到一亿度的高温,本身非常困难。此外,还要维持一亿度的高温进行反应,像现在仅能维持一百秒的水平还远远不够。“不能维持一百秒,然后中断,再来一百秒,这样对电网的冲击是巨大的。前苏联曾提出运用磁场来约束极高温的反应,即运用磁场让原子核悬浮起来,不触碰到外壁。这种磁力约束高温的方法称为磁约束聚变。目前来看,磁约束巨变是最有可能实现发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