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螺号核动力潜艇(USSNautilusSSN-571)是隶属于美国海军的一艘作战用潜水艇。它是世界上第一艘实际运作服役的核动力潜艇,也是第一艘实际航行穿越北极的船只。
使用核能来作为船只动力源的观念,最早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代的物理学家菲力普·艾贝尔森(PhilipAbelson)提出,他撰写了世界上第一篇如何将核子反应堆装置在潜艇中,以同时提供潜艇潜航时所需的推进力与电力之报告。在他的报告中提到可将潜艇用作一个导弹发射台,等于是将潜艇的作用由战术的攻击用舰艇转化为战略武器载台。艾贝尔森的概念获得了人称“核动力海军之父”(FatheroftheNuclearNavy)的美国海军上将海曼·里科弗(HymanG.Rickover)之支持,并促使美国国会在1951年7月批准一纸建造案,授权建造一艘核子动力潜艇。稍后在12月12日时美国海军部(U.S.NavyDepartment)正式公告新建造的潜艇将编号为SSN-571,并命名为鹦鹉螺号。是美国第六艘使用此名的船只,也是第三艘使用此名的潜艇。并与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所著小说《海底两万里》中的潜艇同名。
鹦鹉螺号的龙骨是在1952年6月14日,在电力船只部门(ElectricBoatDivision)位于康乃狄克州格罗顿(Groton,CT)的船坞,由当时的美国总统哈瑞·杜鲁门(HarryS.Truman)安放(“电力船只部门”是今日电力船只公司(ElectricBoatCorporation)的前身,也是通用动力(GeneralDynamic,GD)集团的前身)。而它的掷瓶受洗则是由玛米·艾森豪(继任美国总统德怀特·艾森豪的夫人)在1954年1月21日执行,并下水驶入泰晤士河(ThamesRiver)。鹦鹉螺号是在稍后的9月30日就役,第一任的舰长为海军中校尤金·威金森(EugeneP.Wilkinson)。
鹦鹉螺号在服役之后并没有立刻出海值勤,反而仍停靠在码头旁继续进行建造与测试工作。直到1955年1月17日11时,它正式启程出海,并且送出留名青史的一则讯息“以核子动力前进中”(Underwayonnuclearpower)。5月10日,它开始往南行驶进行暖车(shakedown),以完全潜航的方式自新伦敦(NewLondon)航行到波多黎各的圣胡(SanJuan),其中有2,223公里(1,381英里)的航程是在不到90小时的时间中完成,打破那时潜艇最长潜航距离与最快持续潜航速度(至少持续1小时以上)的世界记录。
在1955年到1957年间,鹦鹉螺号被持续用在增加潜航速度与耐久方面的研究调查。其在性能上的重大突破,使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累积的原本非常有效的的反潜作战程序变得过时无用。雷达与反潜机这些一度被认为是反潜利器的设施,在面对一艘能持续以高速潜航、快速改变深度,又能待在水中非常久的潜艇时,显得作用有限。
1957年2月4日,鹦鹉螺号突破60,000海里(111,120公里)的航行纪录,达到19世纪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JulesVerne)的知名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法文:Vingtmillelieuessouslesmers)中所虚构的同名潜艇所航行之距离。该年5月,它离开美国东岸前往太平洋岸参与“本垒打行动”(OperationHomeRun),这是一个海岸演习与舰队演习行动,主要的目的是让太平洋舰队中的其他单位熟悉核动力潜艇的能力。
1979年春天,鹦鹉螺号自格罗顿启航,踏上它最后一个航程,在1979年5月26日航抵加州瓦列霍(Vallejo)的梅尔岛海军造船厂(MareIslandNavalShipyard)。最后在1980年3月3日除役并自美国的海军船只名册(NavalVesselRegister)上注销。
鹦鹉螺号在1982年5月20日被美国内政部指定为该国的国家历史性古迹(NationalHistoricLandmark)。在梅尔岛海军造船厂接受了一大规模的改装工程之后,鹦鹉螺号在1985年7月6日被拖回康州格罗顿。2002年时,鹦鹉螺号在通用动力电力船只部门的船坞中进行了一为期五个月、耗资470万美元的保存工程,并在之后改为潜艇历史博物馆对外开放,每年吸引约25万的民众前往它位于格罗顿潜舰部队图书馆暨博物(Groton'sSubmarineForceLibraryandMuseum)旁之泊锚地参观,与当初它所隶属的新伦敦海军潜艇基地(UnitedStatesNavalSubmarineBaseNewLondon)只是比邻,不过由于辐射安全跟机密因素,部分的舱间并未开放给民众参观。
2004年9月30日举行了鹦鹉螺号成军50周年纪念会,在纪念会中该舰的初代舰长威金森中校进行了演讲,而该舰也获美洲核能协会(AmericanNuclearSociety,ANS)指定为国家核能古迹(NationalNuclearLand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