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各国的土壤修复行业始终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欧洲国家在政策水平,修复理念,项目管理和技术手段方面,经过从1970年代行业初创以来近40年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本文从欧洲土壤修复行业近年来所推崇的费效比,以及走可持续的土壤修复之路出发,阐明了如何以土地所存在的经济价值,调节土壤修复项目的经济利益。并且以最早开展土壤治理的荷兰为实例加以举例说明。最后,结合中国土壤修复行业所面临的现实状况,提出建议。
自土壤修复行业开创至今,各种不同的外部因素推动着其快速发展。如上世纪90年代一些欧盟国家在土壤修复领域所推行的一系列紧急法案等。然而,在实际的案例操作中,这些外部驱动因素通常陷入一个误区,即应急式进行一些简易或低成本投入的修复,而把最具挑战性的工作留待未来土地交易后再做处理。这一举动往往使得污染问题和未来的修复成本呈几何级增加。
除了政府法规、公共利益等因素之外,工业场地土壤修复的的实质意涵在于,使得被污染的棕地通过去除有害污染源,从而得以二次商业开发,使其商品价值最大化。
土地,或场地本身,是一件有价值的商品。在更广泛的整体层面上,土壤修复应当重视如何在控制费效比率的情况下体现土地的深层次价值。这一课题已经成为欧洲环境修复企业热烈讨论的主流观点,并值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新兴土壤修复市场所关注。
在满足场地环境风险处于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的前提下,研究出合理的修复的费用效益分析,从污染场地所在的区域层面,科学的整体规划污染场地的修复与管理,可以节约污染场地管理社会成本,从而最有效率的提升土地的整体利用价值。
在欧洲,有越来越多的土壤修复从业专家学者意识到,做出土壤修复的决策,以及在分析决策的过程中,必须着重考虑土地经济效益、可持续性使用等非传统的因素。这也演化出了出了更加灵活有弹性的污染控制方案。其中最为明显的变化是,降低风险水平不仅仅是土壤修复的唯一目标了。更多的解决方案开始考虑综合性的比较管理和多目标决策,如对周边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影响。基于风险指引的污染场地修复已经被欧盟国家广泛采纳。
荷兰在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场地修复方面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荷兰为例,土壤修复概念始于上世纪80年代早期。由于以应对突发性的严重土壤污染为特定的历史背景,荷兰第一部临时性的《土壤保护法》应运而生。
然而在多年的实践中,问题随之产生:是否有必要对每一寸土地都进行清理,或修复?花费如此高昂的代价,是否可以换得相应的经济价值和后续发展能力?
通过30多年的技术革新和案例实践,从而验证,其实并不存在某种最好的、完美无缺的修复技术。不同的实践过程,却使荷兰人积累并得出了最适宜的修复策略,“适度修复”。荷兰土壤修复行业的通行解决方法是以建立一个基于了解现有最好技术,生物和环境知识的概念模型开始。这个模型可以针对特定的土壤系统, 以此为基础来设计一个契合现实状况,费效比率达到最佳的方案。随着对土地功能和可持续经济价值界定的越来越明晰,“适度修复”理论被社会所广泛接受,即只有对人体健康和其周围环境造成威胁的场地才会被治理。
中国的土壤修复行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这一现实因素,以及《土壤法》即将出台所带来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有越来越多的土壤修复案例得以实践。
除了从技术手段入手,研发和引入最为适合土壤特性的原位修复技术外。从行业理念和共识角度出发,中国的土壤修复行业可以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互动,借鉴相应的成熟管理经验,如建立和优化基于费效比率的土壤修复决策流程。更加关注对于土地利用的价值,和投入与回报的比率。从而更科学、更理性的做出决策。
此外,如欧洲国家所常用的方法,建立平衡现实技术、场地状况、未来经济效益等综合考虑因素的模型,可以为中国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优选和最终方案的定案提供更为科学的决策依据。